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3日報道:陜西省安塞縣是國家民俗產業基地,這項產業成為地方發展的雙刃劍。
安塞腰鼓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當地的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腰鼓隊伍。由于長達二十年的退耕還林計劃的施行,山坡和山頂上現在布滿了樹叢,腰鼓隊們正在漸漸喪失他們傳統的表演場地。
環境的改善、生活習慣的變遷及快速發展的經濟都在影響著這個區域的文化傳統。
延安,由于其偏遠的地理位置及落后的交通條件,當地的民間藝術和習俗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例如陜北民謠、剪紙藝術、做面人及腰鼓表演。
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龐輝稱,在全市的13個區縣共發現了104項文化遺產。
時至今日,近三萬多首民謠在當地依舊廣受歡迎,成千上萬的人們還能夠演唱這些民謠和制作剪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給當地兩位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的稱號,同時6位當地的藝術家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稱號。
在延安市所屬的各區縣中,安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得最為完善的一個。延安市政府致力將安塞建成為國家民俗產業的一個示范基地。
直到九十年代早期,延安都是陜西省最欠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在2000年,延安的人均GDP開始在陜西省處于領先地位,這主要是歸功于當地的石油和煤炭產值。2010年,延安的人均GDP達到了每年4萬元(6300美元),超過了許多主要的大城市。
“很多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年,都搬到了城市里。相對于觀看傳統的民謠和戲曲表演,年輕人當然更偏向于現代的電視節目和網絡。”安塞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屈永峰說,“我們的一些民俗藝術正在漸漸失去它的受眾群體。”
王西安,安塞當地的剪紙大師之一,她的作品以前主要是在節日時用來裝飾窯洞的窗戶的。
“我把我的剪紙作品送給鄰居們,他們一般會回報我一碗燉肉、一顆白菜或是幾根黃瓜。”她說道,“但現在我的作品主要是給外來的人,現在很少有人還住在窯洞了。”
大部分的民間藝術大師已經年紀甚高。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之一、89歲的高金愛老人在2010年過世。“這是我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遺憾,”安塞文化局副局長劉占明劉占明說道,“我們現在正試圖申報王西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塞剪紙的繼承人,但國家的審批工作要持續至少兩年。”
延安政府對于文化遺產保護十分重視,并且希望把采礦和能源產業的收入投入到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上。
屈永峰稱安塞政府將投入100萬人民幣用于獎勵從2006年以來在各國家級和省級比賽中獲獎的民間藝人。
取得國家級比賽冠軍的藝人將獲得8000元的獎勵,省級比賽的冠軍將獲得6000元獎勵。
從2003年起,安塞政府將安塞的四項主要的民間藝術:安塞腰鼓、剪紙以及由壁畫和剪紙演變而來的農民畫和安塞民謠,寫入了當地的中小學文體課程表中。在2008年,這項舉措被擴展到了延安所有的中小學中。
“我們希望通過這項舉措,能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下一代身上。”安塞縣第二小學校長王金玲說道。
劉占明說,每年七月,安塞藝術館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剪紙愛好者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剪紙培訓課程。
“為期一周或兩周的課程不僅將對40到50名學員進行剪紙的培訓,也將傳授他們有關農民畫的內容。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回去后都成為了專業的民間藝人。”
陳海莉、陳蓮蓮、杜環和郭搬轉(音譯)都參與了這次培訓,她們都不到30歲,今年早些時候她們在市區主要街道的一座住宅樓中開設了一家剪紙和農民畫工作室。
她們四個都來自附近的農村,并且從小就學習剪紙。她們曾在剪紙和農民畫比賽中多次獲獎并深愛著這項藝術。
她們的小型剪紙作品集賣價200元,大幅的剪紙作品也是200元,一幅農民畫的價格在500到600元不等。
我們能夠負擔起一萬元一年的房租,陳海麗說道。
作為安塞腰鼓隊的主教練,劉占明和他的40余位鼓手曾到美國、秘魯、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泰國表演。“我們的所有隊員都來自農村,并且大多是中青年,他們既有很好的體力又有很豐富的經驗。”
73歲的曹懷榮是中國唯一的一位安塞腰鼓國家級傳承人,他在8歲的時候曾經為毛澤東主席表演,在2006年又為胡錦濤主席演出。盡管以他的年紀已經不能夠再出國或進行表演,但他還是能夠教授他的10個孫子和6個孫女超過30種的舞蹈編排。對此,國家給予他每年8000元的獎勵。(作者系中國日報副總編輯 康兵、記者 陳亮 馬烈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