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雙邊合作必不可少,但二者更需要做的,是克服誤解。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17日評論版頭條文章:
中東和西非的革命與變革,日本的災難性地震、海嘯與核危機,因歐元區債務危機而陷入癱瘓的歐盟領導力,還有金正日的突然去世,這些都只是導致去年全球政治經濟不穩定的一部分動蕩事件。
相比之下,中美之間的雙邊關系卻是相對穩定的,并越來越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2011年,為改善中美關系作出貢獻的因素有三:相互承諾,多功能機制,以及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賴。
第一,在雙邊關系多舛的2010年之后,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都強調各自承諾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且中美兩國應該并肩應對共同的困難。
第二,雙方越來越多的建立起政策溝通、政策協調和執行職能的機制,鞏固了中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承諾。多項推進建立中美合作關系的新舉措被付諸實施,其中包括人文交流中的高級別磋商、中美省州長論壇、戰略與安全對話,以及在年度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的亞太地區事務磋商。除了頻繁的非正式互訪和高級官員研討會,兩國還建立了60多個具有極高制度化水平的雙邊合作機制,這些機制加強了兩國關系的可預測性,并有助于鞏固中美兩國的關系。中美雙邊關系的實質,在本質上,不是依照兩國領導人口頭協議,而是遵循著兩國的行動路線圖而定,而那些雙邊機制已經為其提供了顯著能力。
第三,也許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不斷增長的跨太平洋相互依賴和全球治理的新議程,充當著中美兩國雙邊關系的“鎮流器”作用。盡管兩國間有諸多貿易糾紛,但隨著經濟相互依存,雙邊關系已經穩步加深,這從日益增長的雙邊貿易額和投資量、共生的金融關系、或是兩個國家都在進行的經濟轉型中都能表現出來。這種相互依賴正在全面性的增長。今天,沒有中美之間真正的合作,解決任何全球問題若不是毫無可能,也將是舉步維艱。全球治理已經讓雙邊合作變得不可或缺,并且也擴大了潛在合作的領域。
雖然這些來自相互依存和全球治理的驅動力為中美的雙邊關系塑造出了積極的模式,并且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也會繼續推進雙方關系的發展,但中美仍需要彼此一致的努力和謹慎的戰略規劃。以上這三種因素是否能、以及如何能在2012年發揮其功能,將最有可能受到以下兩種變量的影響。
第一個變量是即將進行的美國總統選舉,目前因消費疲軟、驚人的結構性失業,以及岌岌可危的政府債務,經濟復蘇將比預期的更長、更緩慢、更脆弱。這個經濟問題產生的政治后果已經卷入了中美的雙邊關系中。根據最近的幾項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中國對美國經濟構成威脅。可以預見,“抨擊中國”會成為總統候選人廣泛運用的競選策略。中國政府是否該繼續對選舉年的“競選辭令”置若罔聞?中美的雙邊關系是否會在美國即將到來的大選中變得脆弱無力?如何妥善處理總統選舉和金融危機對中美雙方所造成的影響,將是一場對中美兩國政府智慧的考驗。
中國現在所處的經濟形態要比美國好得多。但在雙方尋求增加和創造就業機會時,全球經濟下滑的壓力會導致中美面臨相似的來自經濟轉型的挑戰。
第二個變量是在中美雙方對彼此戰略意圖的感知所產生的差距。許多美國人對中國在十年之內GDP將超過美國的前景有了越來越深的憂慮。很多美國的主流戰略家們最近都危言聳聽,聲稱美國必須在眾多中美利益相對立的領域里對中國比以前更加強硬。這種感知在中國也有反映,中國許多主流的戰略家和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轉移解讀為遏制中國的企圖。有個好消息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有利。美國副總統拜登最近表示:“一個成功的中國可以讓美國更加繁榮,而不是衰落。”
然而,中美雙方對彼此意圖的感知仍然是今后造成雙邊關系困擾的一個原因。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2-01/17/content_1445776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陳東曉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