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華人在中國:或許沒有中國心,卻有一張中國臉
如果你有一張中國臉,卻不是中國人,在中國的日子有時候會有點尷尬。
當50歲的加拿大籍華人John Kung 02年到北京的時候,他只會說的兩句中文,一句是“你好”,一句是“我餓了”。
“在飯館點菜的時候我只有向朋友“求救”,”Kung說。“服務員肯定覺得特別奇怪,尤其是我和其他外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長得像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
在中國呆了十年,Kung的中文現在已經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了。但是遇到別人問他的出身,他還是很糾結。
如果他說英語,別人覺得他很奇怪,如果他說中文,口音卻很重,別人又好奇他是哪里的人。“他們知道我是加拿大人后,總會說“不,你不是加拿大人,你永永遠遠都是中國人!”Kung說。“真的很難解釋。我有時候直接說我是韓國人。他們就不問了。”
中國騰飛的經濟吸引了不少外籍華人來到中國創業。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長得像中國人,卻是徹徹底底的外國人。他們的華人背景或許能夠幫助他們在中國生活,但也帶來不少其他外國人感受不到的文化溝通上的煩惱。
“跟我聊天以后,中國人會說“你不是很像中國人呀”,”Mary Chang說。她是一名美籍華人,90年代到中國學習和旅行過。“我經常被人教導說應該把讀寫中文學得更好些。”
Chang說她的華人背景在旅途過程中幫了她很多——怎么上路;怎么點菜,等等瑣事。但是她不知道其中的一些文化的訣竅——什么時候能講價;火車票賣完了咋辦;是否可以從票販子那里買票等等。她完全不知道中國社會怎么運作的,也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因為我沒有在中國長大,所以,自始自終我都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雖然我自稱“華人”,但是我的思維模式和角度都跟中國人不一樣。這讓我有時候很難和當地人溝通,”Chang說。她曾經是大學老師,目前跟丈夫在紐約居住。
外籍華人和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之間,除了語言的障礙,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40歲的美籍華人Carol Chow在北京生活了7年,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因為我的中文不錯,所以大家默認為我懂得更多,但是,很多事情我并不能理解,”她說。
有時是因為人們說話太快,或者話題太深奧,她聽不懂,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障礙。
兩年前,她開了一家蛋糕店,然后發現很多顧客喜歡跟她講價。“我討厭講價,我不習慣講價,以我的性格我也不會講價。我都不在中國買衣服,就因為實在不喜歡講價。有的時候你以為靠講價能夠省錢,其實賣家只是把原價提高了。不喜歡人們為了一個蛋糕跟我討價還價,”她說。“我都是明碼標價,也不會漫天要價。不買就算了。”
當Chow向顧客解釋她從美國來,不習慣講價,人們雖然覺得困惑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買。
雖然文化上有摩擦,但是Chow還是打算在中國長期生活——主要是為了她6歲的雙胞胎女兒學中文。“在美國沒法好好學中文,但是這門語言很重要,”她說。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報告,去年在中國停留時間超過6個月的外國人數量達到60萬。1980年這個數字僅為2萬。
快速發展的經濟,低消費水平,讓中國成為世界人民前往尋求機會的地方,同樣也是中國移民“洄游”的主要原因。
“我02年剛到北京的時候,中國的變化大得讓我不敢相信,”Chow說。她在80,90年代到中國旅行過。“以前中國人都穿同樣的衣服,而且這里完全沒有什么機會。如果你當時問我愿不愿意到中國來生活,簡直就像讓我去月亮上生活一樣。太不真實了,”她說。
她母親剛開始聽說她要來中國時,覺得這個念頭跟“瘋”了一樣。她母親在國內時是個地質學者,到了美國以做家政為生。“我母親移民過去的時候已經39歲了。她的英文從來沒有特別好過,”Chow說。“現在她住在北京,比我還喜歡中國。我想她從來沒覺得自己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她做回中國人更像她自己了。”
Kung的父親很高興兒子要回到中國,給了他好多關于中國生活的建議——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身為華裔的一大好處就是你總能從長輩那里得到需要關于中國的建議,”Kung說。“我的中國背景也幫助我理解在中國做生意的人情世故。”
他說現在在中國做生意不僅僅靠拉關系做人情了。機會對于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比較平等。只要努力工作,都能得到回報。
2002年他的英語學校剛開辦的時候,教室在一個出租房里,只有五個學生一個老師。現在他的學校在首都有四個校區,250多個學生。
“從經濟總量和商業機會的角度來說,加拿大很小。如果我回去,應該會有一個工作,一份體面的薪水。但是生活會很無聊,”他說。“但是在北京,我的生活很快樂。周圍總有事情發生。北京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你在北美都能買到的商品。在國際都市里你可以嘗試很多事情,”他說。
他20歲的兒子現在正在清華大學一個一年的交換項目中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
不過文化的差異有的時候也讓Kung在中國的生意有所起伏。
“一些家長總是問他們的孩子學了多少單詞,能不能幫助考試。我告訴他們,孩子遲早會學會單詞的,更重要的是把英語運用在生活當中,”他說。
Kung說他從中國的生活經歷中學會了“保持耐心”。“在中國做生意,你必須有耐心,而且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他說。
Chow也認為她的中國背景幫助了她的事業。如果她完全不會說中文,她的生意可能要艱難不少。但是她的思維方式并不是中國式。“我記不住中國名字。我試過但是太難了。我腦子跟短路了一樣,”她說。“中國朋友覺得我是美國人,美國朋友覺得我是中國人。”
28歲的自由攝影師James Wong也有“被夾在中間”的感覺。他在美國出生長大,不會說中文。
“大家看見我都直接開始說中文。我在中國呆了四個月,說得最多的中文就是“我不說中文”,”他說。“其他外國人也以為我比他們更了解中國,就因為我是華人。其實我啥都不知道。”
大多數外國人在中國只是匆匆過客,不過少數跟本地人成家后定居下來。“因為我是說著中文長大的,我總是對中國很好奇。這就是我為什么到中國來。而且我在美國中西部長大,周圍沒有什么別的華人。作為一個美國人我好奇亞洲是什么樣子的,”Chang說。
但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并非外國人在中國的唯一煩惱。Chang說她在南京的時候空氣污染很嚴重。天空總是灰蒙蒙的,而且到哪里都是污染。“我回家一摸臉,手上全是煤灰,”她說。“我一度生病。所以我覺得我可能不會在中國長期呆。”
Kung說他還要在中國呆5到10年,但是最終會回到加拿大。他說那里的山水海景讓他著迷。在北京的生活很愜意,人也很友善慷慨,他說,我的中國朋友總是幫我當翻譯,連一起吃飯講的笑話也翻譯給我聽。“可惜我還是聽不懂,”他說。“不是語言,是文化的問題。”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彭奕寧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