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攻”好萊塢
講中國故事,用世界視角
邁克?麥達沃伊1941年出生于上海,并成長在這座城市。后來,他移居美國,打入好萊塢,從最低職位做起,成為好萊塢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監制了三百多部影片,其中18部獲得奧斯卡提名,包括最近的《黑天鵝》。麥達沃伊似乎對上海情有獨鐘,這座城市曾經庇護了像他這樣從歐洲流亡來的猶太難民,讓他們免遭戰火的蹂躪。前幾年,他監制了陣容強大的《諜海風云》,英文名便叫《上海》。如今,他又看中了一個發生在30-40年代上海的故事。《魔咒鋼琴》是上海女作家貝拉的小說,講述一個猶太家庭在上海以及一架老鋼琴的故事。據麥達沃伊所說,這個故事包括了很多好萊塢大片的元素,跨度達40年,風云詭譎,波濤駭浪,然而,故事的內核是一個愛情悲劇,如同《泰坦尼克號》。這有助于故事跨越民族和國界,為全世界受眾所接受并欣賞。
麥達沃伊希望把這個故事拍攝成大衛?里恩《日瓦戈醫生》那樣的浩瀚之作,他相信,只有制作成偉大的電影,才能引起那些不熟悉那段歷史或對此不感興趣的觀眾的注意,因為人性是想通的。碰巧,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任仲倫先生持同樣態度,他認為這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絕佳素材。任仲倫先生愿意正跟麥達沃伊聯手,一是看中了后者對國際電影市場的了解,二是他掌握的制作團隊。任仲倫說,這個故事骨子里是一個中國故事,但有國際能接受的東西。它包含了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如同麥達沃伊送給他的一本關于《亂世佳人》制作的書中所說,這是“一個戰爭背景下的愛情故事”。
任仲倫解釋道:“我們看的電影,90%以上描寫的生活是我們不熟悉的。藝術有一種功能就是延伸自己的認知。無論故事放在古代還是現代,無論背景選擇如何,最終都必須講人的故事。”《魔咒鋼琴》目前正在籌劃之中,這也是上海電影集團參與的多個合拍項目之一。任仲倫說:“20年前,我們參與協拍;10年前,我們開始合拍,那是戴著救生圈下海的安全措施。如今,我們應該嘗試真正的合拍,學會講世界性的故事。這也許會成功,也許會失敗,但對于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這是必不可少的探索。”他說起自己在好萊塢出差時經常聽到的一個說法:全世界電影業都是為自己的觀眾拍電影,印度電影為印度人拍攝,中國電影為中國人拍攝。問好萊塢影人,你們的電影為誰而拍,他們說“為小鎮上的美國人”,但因為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熔爐,為美國拍攝的影片也成了為世界而拍的了。
(來源:中國日報 周黎明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