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夢孫院士——戰斗機飛行員的守護神
2011年,75歲的俞夢孫登上了甘巴拉雷達站,這個海拔5347米的雷達站是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在寒冷的風雪中,俞夢孫院士為戰士們檢查身體狀況,并進行了一系列高原生理研究。
這并不是俞院士一生中作過的最瘋狂的事情。1972年,為了測試低空彈射裝置對飛行員脊椎動態影響,他冒著生命危險坐上了火箭彈射座椅,被彈射到了半空。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俞院士是我國航空醫學工程領域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對中國空軍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俞院士經常被稱為“國寶”。
50多年的科研工作,由于他的諸多開創性的研究和發明,我國空軍飛行員的生命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
“你不欺騙科學,科學才會對你微笑,”俞院士在采訪中說。
俞夢孫生于1936年3月上海。15歲他進入了南京大學醫學系學習,隨后進入空軍醫學學校。
1954年畢業后,他作為見習醫生進入某部隊,1955年,進入空軍醫學研究所實習。
在實習期間,一位老師給他看了德國進口的西門子的電子聽力計,那時全國只有2臺。不信邪的,富有天分的俞夢孫偷偷決定開始自己制作一臺。他拆了收音機組裝,并且在實驗中燒斷實驗室的保險絲,導致整棟樓停電。他的聽力計被沒收。但當教授們吃驚地看到他的聽力計能夠
和西門子媲美后,俞夢孫被留在研究所,把50多年的研究生命奉獻給了科研工作。
50年代,由于航空生理遙測裝置技術的缺失,我國部分飛行都被迫停止。這項只有蘇聯和美國掌握的技術,成了我國空軍事業發展的難題。
1958年,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反復測試,俞夢孫和同事們成功研究開發了一臺航空生理遙測裝置,打破了這個技術難關。
1972年,俞夢孫不顧危險的實驗,成功地將控制方法論應用于飛行員的彈射救生研究,在國際首創沖擊荷載下人體脊椎動態響應模型。
所長羅永昌評價:“俞院士的研究對中國空軍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今天,他的研究仍然對那些駕駛最先進戰斗機的飛行員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1974年,負責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健康的中央保健局注意到了俞夢孫的儀器。兩個月的時間里,俞夢孫和同事們為當時中央領導制造了一臺生命監測儀。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進口大量國外儀器,這些儀器價格昂貴。
“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我們的確某些方面落后。但我明白我們可以用聰明努力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俞夢孫院士說。
根據一份國外的統計,10%的航空事故由飛行員的睡眠質量低引起。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關鍵科研命題。
幾十年來,我國空軍飛行員的睡眠狀況都僅僅通過醫生的望聞問切,很難保證飛行的安全。
通過研究,俞夢孫發現當人在睡眠中,心跳,脈搏和呼吸等都傳遞了睡眠的信息,這些信息也許可以傳輸并在電腦中分析。
10年時間,俞夢孫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他發明的睡眠檢測床墊,是世界領先的技術,并被我國空軍使用。
2011年11月以來,俞夢孫和研究所的同事們,4次登上雪域高原,研究飛行員的健康生理數據。
他發明制造的常壓低氧艙,使得飛行員可以在登上高原前良好地適應高原環境。
“由于俞院士的不懈努力,我們的高原迅速反應和戰斗能力大大提升了。”政委謝光林說道。
在50年的科研生涯里,俞院士主持研究3大類高技術醫學測量儀器,均屬國際領先地位。他研究開發了多種高抗干擾電生理儀器有著廣泛的軍事應用前景。
90年代后期,俞夢孫及其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僅用心動周期進行睡眠分析,進而發展成無電極檢測技術。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國家發明三、四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1999年,俞夢孫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獲得了多項國家醫學和應用科學的獎項。2002年,俞院士獲得何梁何利獎。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王儒)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