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價值鏈視角看待全球貿易
人們對全球價值鏈或供應鏈早已耳熟能詳。幾十年來,對產品而言,公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今天,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距離成本,使多地分工生產成為可能。需要人們重新認識的是,這種分工生產達到了何種廣度和深度。
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分工生產對世界經濟,尤其是各經濟體及其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不斷變化的世界經貿環境無疑增大了各國決策者有效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動的難度。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國際貿易。不應再以名義總值計算國際貿易。當下一半以上商貿往來是以中級貨品,而非制成品的形式進行的,這也正是全球價值鏈存在的一種具體體現。從原材料生產、運輸到成品的銷售、服務,每一級產業鏈累計,所有附加值的總和是衡量貿易額高低的可靠標準。
以產業鏈附加值計算和以名義總值計算得出的貿易數據截然不同。只有把由進口輸入的附加值從名義總值中扣除,才能看出一國在這一商品上的創造的價值。這樣計算雙邊貿易額更準確,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每個國家為某種終端產品創造的價值到底有多少。
例如,一部蘋果iPhone5手機在中國組裝制造后賣到美國,其中中國創造的附加值非常有限,很多原料和部件來自不同國家,關鍵技術來自美國蘋果公司。如果以名義總值計算,美國從中國進口這種昂貴的高科技產品,貌似增加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只有當我們從產業鏈附加值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時,才會發現絕大部分利潤由蘋果公司占有。
附加值計算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間多年貿易形成的依賴關系。談到國際經濟,我們很難再界定彼此。內化于全球價值鏈條中的產業鏈生產模式使國家間結合更加緊密,是全球化的原始動力之一。
全球價值鏈對各個經濟體意味著什么?各國政府爭相占據全球產業鏈中利潤最為豐厚的位置,盡可能多地創造和占有附加值。 隨著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逐漸囊括了很多產品全部原材料生產和部件供應鏈條。這意味著,諸如品牌、銷售和零售等附加值豐厚,而且能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產業鏈環節都將被中國留在國內。
隨著中國經濟多樣化的深入,中國將為全球產業鏈條提供更多可供出口的部件和服務,隨著價值鏈的延伸,銷往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這不僅會抵消制造業外遷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而且會提升中國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全球價值鏈鼓勵細化分工,而非在一國完成所有生產制造環節。參與全球價值鏈條給各國帶來新的機會,促進國內經濟多樣化和發展,鼓勵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政府必須與時俱進,為在產業鏈中爭奪更有利的位置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
不論是行政指令性的,還是為了迎合公共政策,非關稅措施都有可能大幅提升生產和服務成本,增大貿易阻力。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通過這些措施延伸到全球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極大地影響著整個鏈條的運作效率。無論零部件,還是服務,一旦多次跨國交易,那么這種基于保護主義的政策成本將大幅提高,并在終端產品中得以體現。
但這些措施的消極影響也可以通過有效的設計和實施得到控制,降低其對貿易的抑制作用。不僅在貿易政策范疇,例如投資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可以體現出合理設計和實施政策的積極效果。當然,還有很多因素也很重要。例如,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宏觀經濟環境及政策的穩定性等。
對所有生產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審時度勢。利用好全球價值鏈,尋求產業鏈中的有利位置都是一項重大挑戰。但要在新世紀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舍此別無它途。
(帕斯卡爾·拉米 作者為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