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智庫為高層出謀劃策 通天接地優勢明顯
談到中國的官方智庫,人們不禁會聯想到北京眾多的學術科研機構。其中,處于智庫金字塔最頂端的要數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行政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中字頭”、“國字號”的機構了。
在已經公布的十八大代表名單中,來自智庫研究人員及管理者因其地位特殊而備受關注,那就是直接為黨中央、國務院高層決策提供咨詢的。他們有的以理論研究著稱,有的則擅長政策應用問題的探索。
這些代表當中最為著名的智庫管理層包括中國社科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李建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和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等則是研究實踐者的優秀代表。
因此,中國日報記者專訪了社科院、國研中心以及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揭秘中國官方智庫如何為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支撐。
一、扎實的研究 可靠的數據保障
最近,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搬家,從現在的建國門社科院總部大樓搬至三元橋附近的大廈。有些辦公室稍顯凌亂,但是工作人員們將近期做的調查問卷歸置整齊地擺放在10樓會議室的一角,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研究的命根子。
過去兩個月中,人口所的研究人員剛剛在上海、浙江等地做了一個關于勞動力的調查,調研結束時4000多份問卷就像一座小山堆放在會議室內。
“根據經費的多少,我們每年基本都要完成近30個課題,40000份調查問卷。調研的地區都是在勞動經濟方面有自己的特點,而在這些地區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人口所副所長徐進告訴記者。
徐進和他的研究人員非常重視這些調研數據,只有這樣才會有準確足夠的數據來為中央撰寫政策建議。
人口與勞動政策是國家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考慮不當會長時間影響整個國家。所以人口所的研究人員非常仔細地整理調研數據,客觀調查,尊重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