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人知道“rue de Tien Tsin”的故事,這是位于法國阿爾貝市北部一條以中國都市天津命名的街道。
? 近期,在巴黎舉辦的圖片展重燃了兩個城市間近百年前的古老記憶,這個展覽也成為中法友誼的象征。
? 在一戰(1914-1918)德國占領期間,阿爾貝遭到嚴重破壞。當英法聯軍重新奪回該城的控制權時,阿爾貝市當地民眾亟需經濟援助重建家園。
? 同時,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天津人民,自發成立了一個為飽受戰爭摧殘的歐洲募捐的組織。超過兩萬人走上天津大街小巷聲援該運動。
? 有位姓Pernault 的阿爾貝工程師是該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多虧了他的努力,阿爾貝市成為了募捐的受益者。
? 為表達對慷慨相助的天津人民的感激之情,阿爾貝市于1920年以天津命名城中的一條街道,使其成為中法友誼的永久象征。
? 由天津市政府和阿爾貝市政府組織,名為“法國與天津”的展覽在巴黎展出了記錄了這段歷史的原始圖片。“這個展覽主題多樣,內容豐富,不僅使法國人民了解了兩國間的動人故事,而且鼓勵他們了解天津市,” 法國國民議會前議長Bernard Accoyer說。“我被阿爾貝市和天津之間的故事感動了,由于兩國明年要慶祝建交50周年,這個故事不僅幫助我們回憶中法友誼,而且意義重大,恰逢其時。”
? 阿爾貝市副市長Eric Coulon表示,市政府計劃明年將展覽搬到阿爾貝市,以便法國公眾了解更多中法友誼的情況。他說:“我不知道我們市里天津街的起源。這個展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與中國城市的歷史聯系,我希望此后我們的友誼可以持續。”
? “1900 年,英、法、德、意等九國在天津設租界,總面積相當于天津舊城的八倍,這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筑辦公室研究室主任金彭育告訴中國日報的記者,“自本世紀初葉起,外國人按本國的建筑風格,在租界進行大規模建設,一大批歐洲建筑師在天津爭奇斗巧,留下了風格紛呈的小洋樓景觀。”
? 由于先后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租界,天津近代建筑受到各國建筑思潮的影響,加之天津建筑自身演變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因此天津有“萬國建筑博物館”的美譽。天津近代以種類繁多的小洋樓而聞名于世,其中法式風貌區建筑比例較大,被譽為“東方巴黎”。
? 現在,這些法式風格建筑形成了一個歷史風貌區,并得到很好的保存。法式風貌區位于目前天津市和平區的中心花園周圍、赤峰道、承德道、解放北路一帶,共有歷史風貌建筑76幢,多為大型非住宅公共建筑,如原法領事館、公議局、俱樂部及原法國兵營等。這些法式建筑代表了法國與天津之間既堅固又持久的聯系。
? 天津與法國的淵源并不僅限于此。法國生物博士Emile Licent1923年在天津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家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Museum Hoangho Paih),也就是今天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正是Emile當年留下來的眾多標本,使天津自然博物館至今在國內名列同類博物館前列。
? 中國改革開放后,中法兩國間的第一家合資企業王朝葡萄釀酒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而天津著名的商業中心勸業場則是當年法國在天津建設的一個經濟中心。作為天津大型綜合百貨商場,勸業場位于和平路與濱江道交口處,為鋼混結構,有法國古典商業建筑風格,1926年開始籌劃,1928年末建成并開業,開業時有200多家商家進駐,經營品種繁多。勸業場的匾額由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駐法國使館公使銜參贊譚對盛說:“天津市有600年的歷史,記載了許多重要且值得記憶的歷史事件和變化。”天津的諸多法式建筑恰恰見證了這些變化和發展。
? 原法國公議局建于1929-1931年,由著名法國建筑師孟德爾松設計,后為法國議政廳,位于花園路西側的承德道(原名為克雷孟梭廣場)。“該樓衛生暖氣設備齊全,裝修高檔華麗,1945年,曾在這里舉行過隆重的對日授降儀式。”金彭育強調。
? 這座建筑樓至今保持完好,解放后一直由天津人民圖書館使用,后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在是天津市文化局和天津市文物局。
? 談及當時在天津的法國著名建筑師,金彭育表示,天津的勸業場、利華大樓、交通飯店、渤海大樓以及面粉廠、紡織廠等工業建筑,都是由當時的法國著名建筑師穆勒設計的。
? “這次展覽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天津和法國間合作的生動展示,”他說。“天津是一個例子,展示了中國城市如何將與外國的交流同自身發展結合起來。中法都需要更多這類合作。”
附英文鏈接 http://m.orobotics.cn/world/cn_eu/2013-11/29/content_17140915.htm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記者:李想、張嘉瑤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