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Web 2.0理念迄今為止最火的一個應用模式,近年以來,SNS應用可謂風光無限。它以開放式社會化網絡結構為基礎,備受年輕人推崇,非常有助于拓展強有力的人脈關系。SNS的熱潮在國內引爆后,網友們也紛紛開始尋找“生存環境”最佳的SNS棲息地。
借著這股東風,12月10日,國內最大的SNS網站——校內(www.xiaonei.com),正式宣布推出全新Logo,并將校內的用戶重新定位為“人與人的互動溝通平臺”。
“新形象將極大提升校內品牌形象,并開拓式地增加校內的無形資產。”據千橡集體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先生介紹,“與校內原本Logo相比,新Logo以簡潔的設計,硬朗而不失圓滑的文字為形狀,將紅色作為新的配色,讓新標志充滿新鮮感,更具活力。另外,新標志采用一個對話氣泡的圖案,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時將“校內”二字作為一種宣言,大聲的說出來,并傳播給更多的人。也寓意著校內新的方向——‘人與人的互動溝通平臺’。”
“這可以說是校內的新生。”陳一舟先生表示,這是校內適應市場和用戶需求發展趨勢,推動社區平臺發展大眾化的一次革命性戰略發布,它重新定義了SNS在中國的涵義,并把SNS的目標年齡層從原來的年輕人為主擴展到了所有年齡層。“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校內已經積聚起了充足的人氣,我們相信,這種人氣以一種滾雪球的方式擴大,校內也最終在日漸強大的用戶群優勢下,真正成為人與人的互動溝通平臺。”
三年飛躍 從大學生社區到白領聚集地
今年以來,SNS社區網站突然暴熱,中國幾乎一夜之間就冒出了高達4000家SNS網站,好一派群雄逐鹿的繁華景象。這些圈人頭、攢數量的網站,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大不小的,一致往SNS獨木橋上擠。可惜的是,還未等到探討盈利模式,還未看到盈利的曙光,絕大多數網站就已瀕臨彈盡糧絕之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得從SNS網站的生存根基——人氣說起。SNS網站必須有旺盛的人氣為依托,以足夠的人脈來擴展空間,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而目前,我國大多數SNS網站以少數幾個熱門第三方插件維持人氣的“窘境”,加上嚴重的同質化定位,完全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反觀校內,這個國內SNS的先行者剛剛走過了三年的輝煌。根據艾瑞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6月,社交類網站用戶數達到7503萬,其中校內以16.34%的網民到達率排在第一位,占有63.41%的絕對市場份額(注冊用戶超過4000萬,活躍用戶超過80%),加上其母公司千橡集團此前融得的4.3億美元,使得校內的實力更勝一籌。
目前,校內不僅是國內最大的大學生互動社區,更是國內玩近10萬知名企業白領的聚集地,白領用戶達1000多萬,日均訪問量4億,并擁有blog、群、即時通訊、相冊等豐富功能。加上豐富的娛樂公司、媒體、贊助企業、臺港澳及國外用戶等資源,更使得校內在SNS領域的獨特優勢更具有影響力。
更為獨特的是,擁有高中、大學和白領三大平臺的校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健康發展的生態鏈條:眾多的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都是潛在的白領用戶,三年的校內更是擁有了三屆大學畢業生,其中有70%~80%的人畢業后進入大型公司企業成為白領,轉入校內白領網絡,并很大程度地帶動身邊的白領參加進來。如今的校內,白領平臺的色彩顯得尤為鮮亮迷人。白領們不僅在校內平臺上分享歡樂,更用它來進行人際交往,交流工作心得。
厚積薄發 SNS回歸生活
但這并不是校內的終點,“校內的最終目標,是將強大的用戶群優勢放大到極限,打造中國人的溝通平臺,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陳一舟先生透露出了校內的遠大目標。
這并非一個不可實現的目標,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網民大眾化的必然需要。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人,躍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上網設備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正逐步走進千家萬戶,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
“這種大眾化的趨勢輻射到SNS網站上,也將帶來SNS的大眾化。”陳一舟先生告訴記者,在未來,大眾化下的SNS將展現出回歸生活的魅力,SNS社交行為將實實在在地落實到真實關系和生活服務中。“我們將把生活所有的元素都容納到校內這個開放平臺里面,不僅僅是提交社交功能,還將利用SNS社交功能,聚集所有相同愛好的朋友,同事等等進行購物、消費、查詢等等,讓中國人的生活和工作更為便捷、高效和精彩。”
落實到具體的實施方面,根據校內的計劃,在人氣積攢上,互聯網的主要使用者、同時也是最先體驗到校內優越性的學生、白領們將起到一個‘意見領袖’的作用,引導自己的親人、朋友和同事加入到校內中來;在深化服務上,憑借在SNS領域先于他人積淀下來的經驗,校內將帶領整個行業進入徹底的整合時代。在打造大眾化溝通平臺的同時,加快創新的步伐,力求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今年7月以來,校內正式開放平臺、舉辦獎金總額高達30萬的App開發大賽、推出“App獎勵增值”計劃等一系列鼓勵開發者積極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應用的努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承諾,而是一個切實而具體的行動。”陳一舟先生表示,校內的這次華麗轉身,將是SNS引爆互聯網產業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事件,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推動了中國SNS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為未來SNS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SNS發展道路。
(來源:校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