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貿易可以幫助美國創造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將大量寶貴的現金積累到自己的國庫,并且抵御和扭轉當前經濟衰退的趨勢。北京也懂得,如果對于軍事、戰略以及反盜版、技術轉讓等方面沒有鐵一般的保證,美國是不會把技術賣給自己的。
但是,中國通常是不會把自己所有的蘋果都放到一個籃子里的——無論這個籃子有多么漂亮。1月26日,中國農歷新年次日,中國總理前往歐洲訪問。此舉或許是一種保險,因為中國發現美國在同它進行戰略合作的問題上猶疑不定;它也可能是一個誘餌,表明其他人也可能愿意同中國合作。
總而言之,中國通過此行意識到,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歐洲并非就是歐盟,單個國家比聯盟更為重要:歐洲是分裂的,也是可分的。這是歐洲局勢的現實圖景,也是在做了十年成立歐盟這一政治實體、并可以同美國抗衡的夢想后的徹底轉變。歐洲變成了一個地理表達法,而從政治意義上說,它已經邊緣化——跟完全處于中心位置的美國相比,歐盟只是一個枝節。
非官方的估計認為,北京在大陸和香港的各種資金加起來達1.9萬億美元債券,此外再加上各金融機構的資金,可能超過了中國儲備總額的70%。而美國的外債總額是大約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持有大約一半美國外債。按照常理,在美國金融危機后,中國應該減少對美國債券的持有;歐洲許多國家就是這么做的。不過,中國在過去幾個月中卻增加了對美國債券的購持。
中國這么做,原因不止一個。其一,它可以支持中國的投資。中國已經有這么多美元債券了,如果美元貶值,那么北京的外匯儲備也將蒸發。另外,中國還想通過此舉獲得同美國更大的發言權,因為美國應該對持有自己這么多債券的中國及其政治吁求予以關注。此外還有日本的競爭。日本暗示如果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它將購進。
除了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債券外,日本也坐擁萬億以上的美國債券。總體而言,中日兩國持有美國約四分之三的債券,另外還有幾千億為亞洲其他國家持有。世界上既有亞洲美元,也有石油美元,還有歐洲美元。但是與石油美元不同的是,亞洲美元代表著東亞和美國之間強大的經濟和金融聯系。在此之下還存在著一個在太平洋兩岸之間日益增加的商品和投資往來。換言之,傳統美元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元+人民幣+日元”。這是一個沒有歐洲整體或歐洲各個國家參與的三方活動。
此次金融危機似乎將進一步將歐盟和歐洲國家從持續增強的“跨太平洋關系”中邊緣化。如果不出現十分不可能的經濟動蕩,此次金融危機將會結束,同時得益于數萬億債券的支撐,還會出現一個比老舊的“跨大西洋關系”更為強大的“跨太平洋關系”。最終有一天美國的所有外債都在亞洲了,那么美國就只需同中國和日本解決各種問題了。
這些關系非常復雜:有技術轉讓,不同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不同的傳統的文化。但是,金錢就是一切,而且雖然錢不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它也可以為之解決創造條件,因為亞洲清楚美國長期在區域內的存在的重要性。
這給作為整體的歐盟以及單獨的歐洲國家等都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
編輯:段若蘭 來源:環球時報(作者意大利《新聞報》亞洲區主任郗士 唐湘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