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對于世界上公認的一些最好的做法,中國如饑似渴地去傾聽、學習,并把它們貫徹于發展實踐中,中國還對評估“時代趨勢”抱有濃厚興趣。
中國官員和學者們仔細研究了歷史上其他國家的成敗,有意避免重蹈覆轍,并把成功經驗應用于本國。中國認真評估它面臨的全球和地區環境,對政策作出相應調整。
美國哈佛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特別引起當今中國的戰略興趣和戰術關注。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注意這個概念;近年來,中國明確表示通過行動和政策增強軟實力,這是與中國渴望提升其國際形象、說服別國相信其崛起的友善本性,以及防止構筑反華聯盟的想法相一致。
事實上,中國把傳統意義上的實力,視為軟實力不可或缺的補充。北京認為,一個國家若無經濟和軍事實力當后盾,其文化和知識上的吸引力也會黯然失色。中國認識到在發展“綜合國力”時,硬實力和軟實力齊頭并進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直在尋求發現一種將其與西方區分開來的某種東西,即對國際社會和世界文化的一種獨特和積極的貢獻,而它最終與中國緊密相連。在中國看來,當前倡導的“和平發展”、“和諧”、“雙贏方案”和“戰略伙伴關系”等符合這種模式。不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禮儀和教條,特別是那些與儒家有關的內容,被視為中國今后可以推出的更重要、更具普遍性的文化貢獻。
為此,中國不僅向別國提供實實在在的資金和基礎設施援助,而且向外國派出醫生和教師,向外國人提供在華受教育機會,鼓勵傳播傳統中醫以及推動海外中文學習。這種理想主義言辭和建設性行動的組合,確實吸引并說服了東南亞、非洲和其他地方的國家,從而推動中國軟實力的不斷提升。
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明顯。民意調查顯示,無論是在東南亞還是在拉丁美洲,中國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率都很高,這主要是由于當地人認為與中國交往帶來了經濟利益。
不過,中國的軟實力抱負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在歐洲、美國、日本乃至韓國等發達世界,近年來民眾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更令中國關注的是,在印度和俄羅斯等關鍵鄰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也在惡化。究其原因,來自中國的經濟挑戰是一大因素,而對中國軍力上升的擔憂也顯而易見。
即便在對中國較多正面看法的發展中世界,問題也在不斷浮現。大量見諸媒體報道的包括:非洲有些人不滿中國商品擠掉本地產品,或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雇用中國員工而不是本地勞動力,中國投資者對當地環境標準不感興趣以及認為中國榨取資源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約瑟夫·奈認為,在全球信息時代,“成功不僅取決于誰的軍隊獲勝,還取決于誰的故事精彩”。最終,軟實力不僅僅是聲望問題,它還是某國憑借魅力讓他國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能力。
中國目前仍處于軟實力發展的初期。但北京顯然在為這個目標做出嚴肅、具體和有意識的努力,并具有足夠耐心今后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
編輯:段若蘭 來源:青年參考 (編譯 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