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4日報道:生活在中國,有一樁事很吸引人,就是你能雇得起阿姨。阿姨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生活質量,她們能做很多你既沒有時間又不愿意去做的事。
在大城市匯集著一大群很便宜的農民工,他們開發出巨大的市場,滿足當地人和外國人的需求。她們可以做清潔、燒飯,還能帶孩子。
在其它國家,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除非你很有錢,否則因為心態問題,更重要的是費用問題,一般人可雇不起阿姨(也就是英文的“姑媽、伯母”的意思)。
家住北京朝陽公園附近的家庭主婦希瑟·海爾說:“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還有好多別的發達國家里,你壓根就別想享受這份服務。就算可以有,你也得付比這兒高4倍甚至更多的錢。”
看來這是個雙贏的事,阿姨能掙到和那些有點技能的工人差不多一樣的工資,雇主家里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自然啦,發展中的服務業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簡言之就是服務標準,報酬和文化差異等等問題。
頭一條,這是個沒有啥太多規則的行業,也沒啥準入條件或是培訓什么的。很多阿姨都是小時工或是私下干的。她們找工作大都靠別人介紹或是靠廣告。
在這種情況下,她們可能沒有健康證明或是沒有居住證,有爭議時也拿不出個用工合同。基本上都是雇主直接找個人來家里。
也有的是通過一個正式注冊的機構,那就能有查體、介紹信和保險等保障,還要簽個合同。
這些新生的機構有各種各樣的雇用政策。有些要收介紹費,高的可能到750元(合110美元);還有的是按阿姨工資的百分比抽頭。
盡管也有些好恐怖的故事,什么阿姨綁架小孩子;什么用假身份證騙取工作,再卷了雇主家的金銀細軟,玩兒失蹤之類的。不過,謝天謝地,這種事是太少了。
關于阿姨,最大的事看來還是報酬。
很多本地人覺得,是外國人把雇阿姨的價格給抬起來了,因為洋人覺得雇阿姨做家務有愧,當然啦,他們也更有錢嗎。
做公共關系的李先生一直有一個鐘點工,用了4年。阿姨每周去他家一次,干4個小時,幫他做清潔,做飯,每個月能掙個300元左右。
李先生說:“她已經成了我們家的一員了,就像是親戚。她有我家鑰匙,我很信任她。”不過,李先生也擔心他付的工資漲的太快,會高出市場行情。
“本來有個固定的價格,不過外國人來了,把它抬高了,我們不怎么滿意。”
愛儂阿姨公司一位姓高的代表同意這種有些外國人抬高了工資的說法。
高女士還說,“不過這也得看情況,如果阿姨會外語,或是有帶孩子的經驗,那她們也該多掙點兒。”在外國人圈里,阿姨的工資也常常是熱門話題。
海爾付給阿姨每月2000元(合292美元),每天8小時,一周5天。阿姨負責清潔、做飯還帶她2歲半的女兒。
她承認人家說她付的太多了。可她說能有個阿姨是“很奢侈的事,讓她這輩子也忘不了”,阿姨也應該得到“適當的薪水。”
從芬蘭來的哥倫比亞人皮拉·威爾荻維亞說,有的外國人付給他們阿姨的錢高于市場價,是因為在他們國家,他們不習慣這種服務,要么就是想顯擺。
她說:“我就不多付我的阿姨。我們就按公司告訴我們的價(2200元)付。”
雇阿姨也因地而異,像在順義區就很貴,因為那有很多有錢人,那里的阿姨每月高的能掙到3500元。在順義甚至有“阿姨黑幫”一說,他們抬高工資,然后收回扣。
在寫這個故事時,采訪到的阿姨們大都表示滿意她們的收入,當然她們想要更多。誰不想多掙?
文化差異問題倒還在其次。典型的例子是李長昆阿姨,她在一對印度夫婦家里每周干五天,一個月掙1800元。她就學會了做咖喱菜。
她說:“我是頭一次給外國人做阿姨,開始時說話可費勁了,也弄不明白他們的文化。其實真還挺有意思的,我也學了不少呢。”(《中國日報》外籍編輯 Jules Quartly 編譯 辰北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