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3月25日評論版頭條:經過了30年的發展,中國已從一個封閉、中央集權、計劃型的稀缺經濟轉型為大規模、開放的市場經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成為推動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力量。
“中國就像一只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全世界都會為之震顫,”拿破侖的預言如今終于實現了。中國通過為世界市場生產低價產品的策略實現了拿破侖的預言。中國經濟力量使得世界商品價格結構發生了變化。
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然后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在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蔓延開來。在西方,信貸危機愈演愈烈,破產企業日漸增多,銷售下滑,員工失業。目前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經濟和如今元氣大傷的西方經濟一直是共生的關系,如果現在西方倒下了,中國還能挺住嗎?
當前的挑戰是,在全球危機陰影的籠罩下,中國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2008年的數據),其中有5000億屬于美國的機構債券。在形勢好的時候,美國債券會獲得穩定的回報,是明智的投資選擇。但現在情況變了,美國經濟崩盤。奧巴馬政權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來挽救困難重重的經濟。其他七國集團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但沒有人保證這一定能成功。美國證券越來越被視作為負債而不是資產。此外,如果美元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的貨幣貶值,中國的外匯儲備(美國債券包括在內)將會縮水。這就意味著,中國通過出口而努力掙來的外匯有一部分會平白蒸發掉。所以,現在持有這些債券并不是好時候。
逆轉目前形勢的辦法就是購買美國的固定資產,如:工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不僅因為它們是實體資產,而且在經濟寒冬里,它們的價格都比較低。
然而,在美國土地上任何大規模的交易都將會受到社會、文化的約束,而價格只是促成交易的很多因素中的一個。其他的約束,特別是政治方面的,永遠是存在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將面對美國很多特定利益集團所提出的以“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為理由的兩方面阻礙。這場球賽和每天的商品市場的競爭可是大相徑庭的。中國的選擇也不過是在二級證券市場“忍痛割愛,趁機離市”。
現在來做一次事后諸葛亮。如果當時中國投資稀有金屬,那么現在就會處在非常有利的位置。如今,一盎司黃金的價值超過了900美金。
所以,舊的重商主義的智慧還是適用的。
第二個挑戰就是世界商品價格和需求。成品油價格花了10年的時間才從$40每桶漲到$140每桶,而只花了幾周的時間就又跌回到$40每桶的價格。
價格下降,一些是驟降,是世界普遍的趨勢。這種現象所傳達出來的是一個簡單的新古典主義的信息:很久以來,世界生產了過量的產品,而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持續發展。
在過去的20年中,維持價格高位的主要原因是房屋需求。
西方貸款機構的做法是以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為噱頭,用更寬松的貸款政策縮小買方的收入與房屋價格之間的差距。但其實土地的供應量是沒有變的。
這樣錯誤的搭配就造成了房地產價格的爆炸。相應的,建材、能源、交通和工資收入等都有所上漲。而這些領域的繁榮就導致“家庭產品”和“工資產品”,如中國擅長的以低廉價格制造并充斥著世界商品市場的鞋、衣服、玩具、微電子產品,需求量不斷上揚。但是,當西方的房地產市場被壞賬拖垮時,所有造成“家庭產品”或“工資產品”熱銷的因素都反了過來。所以,“中國制造”產品的銷量就出現了跳水的局面。
考慮到中國是潛在的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政府目前擴大內需的政策是非常明智的。然而,就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來說,還沒有能力消化以世界市場為導向所生產出的產品。所以,除了一些應急措施外,例如:發放補助或消費券,中國必須要轉變工業結構,按比例系統地減少工資產品或家庭產品的產量,同時增加適合中國市場產品的產量。
需要加強的一個領域是服務業,例如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交通,大眾傳媒;建造更多的醫院和學校。另一方面是預防和救護洪水、干旱、采伐森林、沙漠化和污染造成的災難與損失。但是最重要的,為了與更先進的經濟水平相呼應,中國應全方位的改進教育水平,為全體公民提供價位合理的醫療和養老金。從這些方面看,中國在提高人力資本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預測,目前世界經濟衰退會持續至少5年。即便世界經濟得以恢復,在可預見的將來,貿易保護主義會卷土重來。
為了刺激出口,主要的西方貨幣將無一例外的貶值。出于同一個原因,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將會居高不下。所以,世界經濟市場不但會變小而且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從這個角度出發,下一輪全球增長真正的贏家并不是最勤奮的(中國已經展示出她勤奮的一面),而是最聰明的(如同七國集團對他們的科技產品的應用)。這樣看來,人力資本升級就勢在必行。它會使中國從一個低端產品的生產者轉型為中端或高端資本產品市場或高品質服務的提供者。(作者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員 Kent G. Deng 編譯 王薇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