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廣東
![]() |
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廣東丹霞山召開 2009-06-11 14:23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5月26日,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國紅石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廣東丹霞山迎來了全球150多位國際國內地質地貌專家和國家相關部委、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地專家和官員參加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共同討論丹霞地貌學術問題。 “丹霞地貌”在中國大地的研究已有80多年歷史,今天是首次走上國際學術殿堂。這是丹霞地貌學術研究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盛會。大會對于推動丹霞地貌研究事業的發展和交流國際上有關丹霞地貌、紅層地貌和巖石地貌(Red beds landform, or Sandstone landform)的研究成果,促進丹霞地貌自然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必定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關心紅層和丹霞地貌的科學家、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和交流機會。 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得到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的支持和協助,由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分會、中國地理學會地貌第四紀專業委員會、中山大學、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研究會、韶關市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聯合舉辦。會議主題是丹霞地貌科學發展與資源保護利用。會議同時討論紅層及丹霞地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丹霞地貌自然遺產保護、紅層及丹霞地貌自然危害、人工影響及其資源環境保護、丹霞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有關問題。 丹霞地貌是中國地質學家命名的一種特殊的巖石地貌類型,其經典定義可簡單表述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1928年以廣東丹霞山為代表命名“丹霞層”;1939年中國地質學家陳國提出“丹霞地形”學說;1954年“地形學”改稱“地貌學”,因此“丹霞地形”相應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國內幾十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各相關領域涉足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丹霞地貌學科研究體系。在中國,從熱帶到溫帶,從濕潤區到干旱區,從沿海丘陵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丹霞紅層分布,發育了多種成因的丹霞地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會議邀請了全世界五大洲18個國家的國際專家學者27人、國內專家學者31人和我國政府部委辦領導20多人,還有6個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地的負責人和相關人員共150多人,與會專家學者、嘉賓們相聚丹霞地貌發祥地、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丹霞山,一起探討一種有待世界地貌學上歸類的神奇地貌——丹霞,將丹霞地貌研究推向了世界級的水平。會議對丹霞地貌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形成了世界學術界公認的重新分類的一種特殊地貌類型——丹霞。 會議通過了題為《世界的丹霞》的丹霞山宣言。 會議背景 1928年,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教授以中國廣東丹霞山為代表,將廣東丹霞山這種由紅色沙礫巖組成的地層命名為 “丹霞層”,俗稱“丹霞紅層”。 1939年,陳國達教授將“丹霞紅層”稱為“丹霞地形”。1954年起,“地形學”改為“地貌學”,“丹霞地形”隨之改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屬于巖石地貌中“以陸相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是在厚層陸相紅層中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其概念可解釋為“被抬升并為斷層切割的紅層,在流水侵蝕、重力崩塌和風化、溶蝕等作用下,形成的以陡崖坡為特征的一類特殊地貌”。 1991年在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學術討論會,并成立了丹霞地貌旅游開發研究會。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學術討論會至今已召開了11屆,出版了11本論文集,發表了各類相關研究論文400多篇,得到學術界與社會的高度關注。2004-2008年,丹霞山、泰寧和龍虎山先后以“Danxia Landform Type”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2006年以來,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等丹霞地貌區以“中國丹霞(China Danxia)” 名義系列提名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在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中,部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對“丹霞地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參與了相關的科學考察調查論證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都認為很有必要將丹霞地貌推上世界級的學術研究層面。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記者 郭瓊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