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陜西
![]() |
國家級楊凌示范區努力建設現代農業“試驗田” 2009-07-03 10:48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國家級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日前經陜西省發改委批準立項。楊凌將按照“現代農業看楊凌”的定位,力爭5年時間在示范區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國家現代農業“試驗田”。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997年成立,是國內唯一的農業高科技示范區。其成立目的是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推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并帶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據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未利用土地面積39億畝,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全國可開墾的6448萬畝耕地,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從長遠看,農業增產的希望和潛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區。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張光強告訴記者,目前,楊凌示范區以干旱半干旱地區為重點,在16個省(區)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160多個,共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余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廣產生的效益達到60億元左右。自1997年以來,楊凌建立了“政府推動下、以農業大學為依托、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楊凌還將專家的實驗研究與農民的需求有機結合。近年來,示范區內兩所大學先后培育出60多個小麥優良品種,實現了黃淮流域小麥品種的四次大范圍更新換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2000億元,使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愈來愈多的農民從中獲益。 在科研方面,示范區內兩所大學形成各類科研成果1065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51項,其中國家級18項,已通過審定的動植物新品種236個。體細胞克隆山羊、胚胎干細胞研究、生物農藥創制、節水農業、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繼續辦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戰略部署。各級領導及科技部、農業部相繼對楊凌示范區的發展調研、座談,并提出新的要求:楊凌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創新是立區之本,示范輻射是核心任務,產業發展是重要依托,城鄉一體化是發展方向。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審時度勢,提出了“現代農業看楊凌”的目標,并把“奮力推進二次創業,建設一流農科新城”,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載體。 張光強表示,具體而言,就是按照農業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加快建設占地8.3萬畝的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通過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使園區成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實物展示平臺,成為農業高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樣板,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與示范效應的現代農業園區。 張光強說:“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既是示范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載體,也是對外發揮示范核心作用的主體。楊凌經過12年的建設發展,已具備了建設示范園區、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能力。” 按照規劃,到2020年,楊凌將在解決制約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率從目前的40%提高到70-80%,年示范推廣效益從目前的60億元提高到100億元以上;區內技工貿收入年均增長24%,達到1400億元;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3%,達到3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累計完成1500億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2%,達到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翻兩番,達到2萬元。屆時,楊凌示范推廣模式將呈現出“示范園區有看頭、科技人員有干頭、龍頭企業有賺頭、當地農民有甜頭、地方政府有勁頭”的多贏局面。 編輯:鄧京荊 董淼 來源: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記者 馬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