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海外看中國
![]() |
亞洲如何有效防治艾滋病 2009-08-12 01:50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2日國際言論:在亞洲,每天新增一千多個艾滋病感染者。如果我們的資源能夠更多地投向有感染危險的人群及其伴侶,那么這些新增感染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可以避免的,而避免的成本僅為平均每個人不足0.5美元。 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國家,我們剛剛開始看到艾滋病防治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要逆轉疫情,我們做得還不夠。亞洲艾滋病委員會曾經建議重新評定這個區域的艾滋病疫情。亞太地區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進行改革,以使其服務于人民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被邊緣化的、缺少發言權的人們的利益。這就意味著保護性工作者、男男性行為者、跨性別人士、注射吸毒者及婦女。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減少對成年人自愿性行為和使用毒品的治罪。許多國家正在修改對成年人自愿性行為(包括性工作)和使用毒品治罪的法律,法院也在竭力對不利的法律進一步做出司法解釋。印度尼西亞最高法院規定,吸毒者需要關懷,而不是囚禁;尼泊爾最高法院認定,跨性別人士和男男性行為者與其他人享有同樣的憲法權利;印度新德里高院在量刑中考慮了陳舊法律(如歧視男男性行為者)的不適用性,這一舉動維護了上百萬人的尊嚴;新西蘭將性工作合法化,使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兩個領域都受益;澳大利亞也申明,在處理吸毒的問題上,應該同時考慮執法與公共衛生這兩個目標。事實證明,我們能夠廢棄有礙于艾滋病有效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但是,真正的轉變一定是來自人們的思想。法院和國會只能創造可能的環境;社會和社區必須改變允許侮辱和歧視的社會規范。 在印度,一個孕婦在常規的檢查中被醫務人員在其前額上貼上艾滋病感染者的標簽。這種不人道的對待遭到了當地社區和人權活動家的強烈抗議,最終導致古吉拉特政府對此事開展調查。終結這種帶有歧視性行為的決定力量正是這種社區動員。 第二,在親密的伴侶間加強預防艾滋病傳播。不利的法律和帶有偏見的社會總是給婦女帶來惡劣的影響。在亞洲,很多女性是通過她們的丈夫或者男性伴侶感染的艾滋病病毒,而她們的性伴侶則是通過使用毒品、與男性發生性行為或者與性工作者發生性行為而感染的。在印度,一夫多妻是造成大約90%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感染的唯一危險因素。2008年,亞洲的成年感染者中有35%為婦女,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有穩定的性關系。 第三,對以事實為依據的項目進行投入,包括艾滋病的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艾滋病預防項目必須進一步擴大。政治領袖們必須將最脆弱的人群納入到現有的艾滋病服務體系中。這些服務包括:建立針具交換項目,為吸毒人員提供口服替代治療(孟加拉、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和越南在這些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擴大抗病毒治療的覆蓋面,發放安全套,并向高危人群提供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詢檢測。令人振奮的是,最近幾年為這些服務向全球基金提出的申請已經顯著增加。然而,到2010年我們需要75億美元用于支持各國實現這些目標,但是到2007年,我們僅獲得了所需資金的10%。因此,我們必須注重資金投入的效果和公平性,特別是在現今經濟危機期間。 最后,采取“將艾滋病防治與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相結合”的方法。非洲的艾滋病疫情已經顛覆了社會發展所做的種種努力,然而與此不同的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能力將社會發展和艾滋病防治整合起來。減少貧困、提高教育水平和對醫療服務的投入是這個地區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基礎,這正是我所提到的“將艾滋病防治與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相結合”運動。 最近,我讀到一位尼泊爾艾滋病感染者的經歷。她叫Nisha,2004年由于無法獲得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失去了丈夫。如今,她本人已經開始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目前她身體狀況良好,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并且自食其力地照顧三個孩子。她的家庭開始慢慢重新接納她,她的孩子也開始上學,在學校里,老師教授她的孩子們自我保護知識。治療使她重獲實現夢想的機會——這正是通往現實的希望。(作者為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執行主席米歇爾·西迪貝(Michel Sidibé 編譯 周曉燕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