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毛公寧談民族政策 2009-08-14 09:47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內地一些大中城市,當地的政府、公安部門,還有民族工作部門,對這些孩子們,一方面采取挽救的態度,幫助他們脫離幕后這些人。比如說在武漢,武漢市民委專門建立一個把新疆的少年犯罪進行培訓,給他們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遠離犯罪,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錯的,讓他們回到家鄉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存、發展,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武漢市民委的辦法是很好的,受到了新疆一些少年家長的歡迎。另外,各地也在加大力度,主要是通過打擊一些犯罪事件,把幕后這類人給挖出來,按照依法辦事,使得這些未成年人能夠走上健康的軌道。這個問題是個社會問題,不是民族問題。所以,我們各地政府,應該說對這些少年有很大的同情心,同時也有很大的耐心來教育他們。從長遠來說,隨著將來加強學校的教育,加強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使當地的生活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再加上當地的法制教育,我想這方面的問題會逐步得到很好的解決。 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原司長、中國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會長毛公寧做客強國論壇 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同樣要實行計劃生育 [綁架真理]:請問嘉賓,計劃生育宣傳“只生一個好”,那為什么要讓少數民族多生呢?這不是害人家嗎? 【毛公寧】:這個問題是存在的。在我們國家全國范圍內實行計劃生育,在一般漢族地區來說,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在民族地區,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有所放寬,像新疆、西藏等有些地區可能更放寬一些,一對夫婦可以生兩個、三個孩子。實行這種政策,應該說也是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因為在民族地區的醫療條件,嬰兒的出生率以及存活率,相對比內地都要低,由于醫療條件跟不上,有的在農村牧區生了孩子以后,各方面條件跟不上,嬰兒死亡率比較高,再加上過去有多生子女的習慣,所以根據這種情況,在計劃生育政策上有所區別,比一般地區更加寬松一些,從本意上來說,主要還是使少數民族的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 當然,這里面應該有優生優育的問題,有的貧困地區生孩子多了,負擔很重,家庭很困難,跟多生子女的情況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孩子少一點,能夠健康成長,家庭負擔就輕一點,但是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個過程。第一,在傳統觀念上要改變,生兒生女一個樣。另外,加強當地的一些衛生條件,基礎設施,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是要很好地解決,我想通過我們的宣傳教育,各個民族同胞會從現實生活當中感覺到優生優育是長遠的,對他們有利的,到一定時候他們會愿意接受計劃生育。 另外,對不同的民族地區也有不同的政策,比如,在全國,人口在一千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在原則上是要實行計劃生育的,1987年中央“7號”文件就明確提出過,少數民族人口在一千萬以上的,原則上要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當時人口在一千萬以上的是廣西的壯族,現在滿族也上了一千萬,他們這些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也同樣要實行計劃生育,另外在城市里頭,少數民族也不能生兩個孩子。應該說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來處理。 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不同的民族為什么不一樣?我想,這方面的政策需要很好的研究,但是有一條,總體上來說,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少數民族的經濟收入比較少一點,健康水平,家庭條件各個方面相對比漢族差一些,醫療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時間內,有可能這種計劃生育的政策還會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現在不同的地區,這種政策,怎么樣更有利于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這方面恐怕需要今后在實踐當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逐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漢衛國]:請問一個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他該屬什么民族? 【毛公寧】:關于這個問題,在我們國家民族識別,確定民族成分主要是50年代進入民族識別,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歷史上當時并不很清楚,為了使每個民族都找到自己的歸屬,不管民族大小,人口多少,都能夠跟其它民族一樣當家作主,都成為真正平等的一員,所以,我們國家50年代組織專家根據民族的歷史發展情況,經濟生活,根據他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民族感情,心理素質等等,確認了56個民族,我們說的這56個民族是基于我們中國國土上土生土長的這類民族進行確定的,至于國外后裔,從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們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因為畢竟不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本土上土生土長的民族,畢竟跟我們所說的本來意義上的民族不是一個概念,我們指的是歷史以來,祖祖輩輩在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成長的民族,對于外國的移民,或者后裔,現在我們沒有把他作為一個民族來識別,只能作為外國人一個群體來對待。 我們國家民族形成是歷史形成的,它應該是穩定的一個共同體,不能隨意改變,所以我們說56個民族的基本格局不能進行輕易的改變。 因民族歷史發展等因素 中國的民族概念將長期存在 [jy望西北]:有人認為不應該過分強調民族,應該在一些表格的填寫上、身份證上去掉“民族”這一項。對此,你怎么看? 【毛公寧】:這是比較敏感的問題。我可以談我的一些體會。關于第一個問題,不應該過分強調民族,身份證的填寫上也應該去掉民族這一項。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中國把民族作為一個個人身份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跟國外不一樣,跟美國、西方國家不一樣,西方國家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個傳統,西方國家基本上是宗教,信仰何種宗教,但是他不關心你是哪個民族,這個跟國情不一樣。美國是移民國家,沒有構成我們說的本來意義上的民族那么一個實體,民族這個共同體是千百年發展歷程當中形成的,美國不像我們中國經過千百年發展,從漢朝以后就有民族了,美國建國才兩百多年,有印第安人、非洲人、歐洲人等等組成的一個國家,沒有像我們國家本來意義上的民族概念,所以它的身份概念比較模糊,而我們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多民族的國家,而且千百年來,這個民族一直作為人們交往過程當中的一個身份體現。所以,我們處于這種傳統,一般填表會注明一下是哪個民族,民族成分,這里面體現了一個民族政策,所以我們過去在填表,民族這一項是一直存在的,這個跟我們中國的基本國情有關。 另外,現在不是說我們強調民族存在的問題,民族本身就客觀存在,不是我們去過分強調它,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存在是長期的,毛主席講話首先是階級消亡,然后國家消亡,最后民族消亡,所以,不是說我們刻意地去強調民族的概念,而是民族本身是存在的,而是長時間的過程,這是由于我們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 [獨省]:毛會長,西方發達國家多以“國民統合、國家認同、人人平等”的方式消除民族之間的鴻溝,模糊民族之間的界限,對此您如何評價? 【毛公寧】:跟前面我談到的一樣,還是每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不同,有些是移民國家,民族之間的特點不是很鮮明,而我們國家民族歷史發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背景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各個民族之間的差異是長期存在的,我們看到民族的差異,也承認這種差異,不是說人為地擴大這種差異,強調這種差異,而是我們要尊重這種現實,看到這種差異,看到民族之間的發展的不平衡,我們還是有責任,國家政府有責任去幫助發展相對滯后的民族,來加快他們的發展,承認這種差異,不是說強調或者強化這種差異,承認差異和強調差異是兩個概念。當然我們各個民族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共同因素會不斷增多,比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還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這種共同利益會不斷增多,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之間的界限將來會逐步縮小,民族之間自然融合需要有個過程,但不是現在這個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