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媒體聚焦
![]() |
權威訪談:我國統計數據為何屢遭質疑 2009-08-19 08:34
![]() 專訪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 近期,統計部門再次被推到媒體的聚光燈下。這次不僅有來自中國主流媒體和網民的注目,而且還有海外媒體尖銳的批評之聲。針對質疑,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高調回應,表示將致力于提高中國統計的能力、提高統計質量和公信力。 中國的統計數據為何屢次受到海外質疑?統計部門該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為此,本報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他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有質疑是好事,因為有質疑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前進。 危機導致結構與數據背離 問:我們發布的統計數據為什么總是受到海外質疑? 汪同三:這是正常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海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現狀了解不深入,另一個是我們自己的統計也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海外對中國的情況了解不深入,這種質疑主要集中在用電量的問題上,這個事情其實早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就出現過。那時我們報的經濟增長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但是用電量在下降。當時有一位叫羅斯基的美國學者對我們的數據提出了質疑。 那時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速在放緩,但我們相對其他受到沖擊的國家來說,經濟增速比較高,但用電量呈現負增長。那是中國第一次遇到比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速明顯下降。所以,當時羅斯基提出這個問題很有道理。 如果粗看,只是從比較高的統計層次來看,確實是這樣,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這個問題,那就需要進一步作出分析:經濟增長速度減慢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當經濟受到大的沖擊產生波動時,它的結構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從而必然導致用電量發生變化。 這也使我們想到,在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時候,從經濟結構的變動分析用電量變動的重要性。因此,海外的質疑是個好事。 問:這一次的情形也是如此嗎? 汪同三:這一次受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海外重新再把那個故事演說一遍。只是這次提出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個別的經濟學家了,它是一個國際機構——國際能源署。國際能源署的經濟分析學家又炒了一次羅斯基的“冷飯”,但這次的水平不高。 總之,這種質疑是正常的,因為受到危機沖擊,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必然會出現經濟增長速度和用電量之間的背離。在經濟復蘇后,這種背離也會逐步恢復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