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媒體聚焦
![]() |
銀行卡克隆 儲戶之過還是銀行失職 2009-08-20 10:48
銀行卡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遭遇安全風險。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先后曝光了銀行卡被“克隆”的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在銀行卡出入口安裝讀卡裝置竊取銀行卡信息和密碼,隨后復制銀行卡并將資金取走。 那么,誰來守護銀行卡的資金安全呢?有銀行人士稱,儲戶應盡保護好個人信息的義務。而持卡人認為,銀行更要盡“賣方責任”,認真審查銀行卡真偽和持卡人密碼。專家提醒,近期信用卡詐騙案件多發,為我們敲響了資金安全警鐘,營造安全的用卡環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敲響安全警鐘 辦理銀行卡,可為持卡人帶來諸多方便;但是如果疏忽大意,遭遇的可能是銀行卡被“克隆”、資金被洗劫一空的災難。 8月中旬,廣東曝光了一起銀行卡詐騙案件。王女士在珠海市某銀行開設了活期儲蓄賬戶,并辦理了銀行卡。2008年12月24日13時45分左右,她在珠海市某銀行的ATM機連續8次取款共計1.6萬元,卡內余額為25957元。當月31日,王女士再次使用該卡取款時,發現卡內余額僅剩490元。 經有關部門調查,在2008年12月23日19時15分和25分左右,有不法分子兩次在珠海市某銀行的ATM機插口處安裝讀卡裝置和攝像裝置,用于盜取銀行卡磁條內信息和持卡人密碼。 珠海市香洲區法院法官聶斌華告訴新華社記者,去年以來,各地頻頻發生在ATM機銀行卡出入口安裝讀卡裝置竊取銀行卡信息,并在附近安裝攝像設備竊取密碼的犯罪案件。2008年至今,香洲區法院共受理銀行卡糾紛案件660多件,審結467件,涉案金額515萬余元。 該誰負責? 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商業銀行已發行銀行卡19億張,居民人均擁有1張以上的銀行卡。 銀行卡的確帶來便捷,但不時出現的“克隆銀行卡”則令人憂心,背后的責任認定卻是眾口不一。以珠海王女士銀行卡被詐騙案為例,王女士認為,她的銀行卡并沒有丟失,銀行卻向他人的假銀行卡支付資金,銀行應該賠償損失,于是她將銀行告上法庭。銀行方面稱,王女士在取款過程中未能采取遮擋的方式輸入密碼,導致密碼被攝像裝置拍下,應對其損失承擔一定責任。 珠海市香洲區法院審理認為,ATM機所在地點是銀行的營業場所,銀行有義務保障王女士在使用密碼時不被非法竊取,但銀行的保安系統在犯罪嫌疑人實施安裝行為至王女士取款之間長達10多個小時的時間內,都沒有任何覺察,而王女士沒有義務在通過ATM機取款的較短時間內檢查銀行的營業場所是否存在竊取密碼的微型攝像裝置,故她對密碼的泄露并不存在過錯。法院判決銀行方面賠償儲戶的全部損失。 “克隆銀行卡”的責任分擔,在實踐中是個復雜的難題。法官聶斌華說,在銀行卡的妥善使用上,銀行和持卡人都負有一定的義務。銀行有審查銀行卡真偽和持卡人密碼、確保持卡人在其營業場所使用銀行卡安全的義務;持卡人有保管好銀行卡并避免丟失、保管好密碼并避免泄露的義務。在銀行卡信息及密碼被盜的案件中,判斷責任關鍵看各自是否履行了義務,是否有過錯。如果持卡人在使用銀行卡時,明知有異常情況而不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損害結果發生的,應視為有重大過錯。 需共同努力 防范銀行卡犯罪、營造安全的用卡環境,需要社會、持卡人和銀行的共同努力。 針對“克隆銀行卡”,不少銀行采取了系列有針對性的預防及打擊措施。如廣東發展銀行在終端防護設備上加大投入,陸續在全國的ATM機入卡口上安裝綠色預警防護裝置,加強自助終端設備的監控及巡查,通過實時監控系統監測異常交易,有效避免卡片磁條被盜錄。工行、廣發行等銀行為持卡人提供手機銀行服務,持卡人可通過短信隨時掌握賬戶變動情況。 而對于個人來說,銀行卡被復制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持卡人要多加小心,從自身出發防止損害結果的發生。萬一銀行卡遺失或被盜,持卡人應及時掛失。聶斌華說,持卡人還要及時固定相關證據,以便在發生糾紛時維護合法權益。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黃玫 孔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