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媒體聚焦
![]() |
中國旅游業:最會玩的還是“門票經濟” 2009-08-21 11:14
“十一”黃金周腳步聲漸近,有人卻聽出了“金銀叩門”。 據《經濟參考報》8月19日報道,8月以來,國內多個景區景點漲價,漲價景點涵蓋了四川、北京、貴州、天津等地區。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地方景區門票定價權在地方,目前尚未發現漲價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圍。” 對比前一階段還大發旅游優惠券、打折吸引客源的國內部分景區景點,在旅游市場人氣逐漸回升、“十一”長假即將到來之際,各地紛紛祭起漲價大旗,實在是“大煞風景”。中國旅游業,最會玩的還是“門票經濟”。 旅游業深陷“門票依賴癥”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回答說明,此輪漲價似乎不能說是違規操作,但是人們仍能從中發現“門票依賴癥”這一旅游業的痼疾。 有評論指出,此輪漲價,原因不外乎兩點:首先,去年4月國家8部門發布的“1年內景點門票價格只能降不準漲”的禁令到期已有些時日,一些地方壓抑已久的漲價意愿亟待釋放;其次,臨近“十一”假期,對于一些地方來說,又一輪旅游潮或者說“創收”的大好時機即將到來。 靠提高門票價格增收,是一些景區管理單位極其短視的表現。健康發展的旅游業,應該是一條涵蓋游、食、行、住、購、娛六部分的產業鏈。事實上,比起賣門票,圍繞景點所開發的酒店、餐飲、娛樂、購物等環節更“來錢”。旅游旺季提高票價,短期來看可以增加一些收入。然而,若因此傷害了景區的“人氣”,那就得不償失了。《廣州日報》援引網友的評論指出,把景區門票當成搖錢樹,勢必把樹搖死。只有游客的增多才是真正有利于增加旅游效益的不二法門。 從此輪漲價中可以看出,一些景區管理單位似乎從未考慮“放水養魚”——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增加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死死盯著一張門票不放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旅游業的開發和管理依然處于比較粗放的低層次水平。 與此同時,《半島晨報》指出,此輪漲價,一方面固然與景區自身的因素有關——只注重門票收益,忽視產業鏈的培養,不懂得拓寬收入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難逃理念錯位、管理缺位的責任。有評論指出,一些地方財政壓力比較大,需要靠門票提價增加收入,也是景區漲價的原因之一。 公共景點成了“提款機” 從輿論的反映來看,此輪漲價既沒有考慮平衡公共利益,又忽略了價格聽證的具體規程。一些地方顯然難以擺脫忽視民眾利益的嫌疑。何以如此? 景區是全體民眾所共有的社會公共資源。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回答表明,地方景區門票定價權不在發改委而是在地方。絕大多數景區包括門票在內的收入都是要納入地方財政的。《中國青年報》說,如果這種定價權缺乏監管,公共景點極有可能會異化為一些地方的“提款機”,成為他們財政困難時想漲就漲的財政增長點。這正是當下景區亂漲價的制度根源——深陷漲價利益的地方政府主導定價,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身兼了裁判員和運動者的雙重角色。 因此,簡單的禁令和嚴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從源頭梳理,多管齊下予以規范才是治理的根本之策: 明確政府的責任定位,保證景區的公益性;走出“門票經濟”,延長旅游產業鏈;加快制定出臺《旅游法》,保障旅游業健康發展,才是景區長遠發展的大計。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觀察員 王小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