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海外看中國
![]() |
印度編輯:中印兄弟心連心 2009-09-16 10:38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6日評論版文章:1962年以前,“印度中國親如兄弟”的年代讓人神往。1962年以后,印度人戲謔地說道 “印度中國說再見”,不免讓人心寒。然而,印度漸漸忍不住偷看“竹簾”后的中國,中國也對“面紗”下的印度越來越感興趣,對于兩個國家來說(同樣成立了60年),中印關系的標語完全可以成為“印度中國共軟件(從大連到班加羅爾)”或者“印度中國共飲食(從炭烤雞排到麻婆豆腐)”。 大約兩萬五千名印度人在中國生活、工作。然而,每當我回到印度,告訴人們我在中國工作時,他們總是聳聳肩膀,翻翻白眼。言外之意就是:“怎么會有人愿意在那工作呢?” 我并不責怪他們。 五年前,當我告之大家要去中國工作,母親脫口而出:“去中國工作,你當初還不如待在家里呢。”畢竟20年前,我離開印度海岸的理由是,我想要給我自己和家人爭取更多的機會。我想要搬到西方,大家很理解;他們就是不能理解,為什么我這次來了個180度轉彎,而不是繼續往西。 母親也很擔心我的飲食。“你知道那里的飲食情況。”她默默說道,“你是素食者,該怎么辦呢?”那時,我沒有答案,但我在中國一落地,就找到了很多答案。我意識到,自己也落入了我所憎恨的印度人常有的武斷和偏見之中。我慚愧得無語。 兩年前,我父母來中國看我時,他們同樣如此。顯然,他們對中國閃耀的大都市感到驚奇,同時也因街上普通群眾對他們表現出來的善意和禮貌而感到慚愧。 他們也很驚訝,我那個來自山東的保姆阿姨對英語一竅不通,卻精通印度南部蔬菜的所有做法。他們吃驚極了,每個寒風刺骨的北京冬天早晨,阿姨騎自行車一個小時,7:30準時來到我家門口,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彬彬有禮的說“你好”,并且很高興地照顧他們,即使我不在家也同樣如此。據我母親觀察,沒有任何事情讓她感到不快,即使是熨燙6米長的長方形的布,那就是我母親每天圍在身上的叫做紗麗的布料。 他們在北京四處觀光,得益于一名善解人意的司機朋友,他幫助父親拄著拐杖行走,他隨身攜帶雨傘以防下雨,他確保車里總是有飲用水,他還給他們買水果吃,勸二老多喝茉莉花茶防止喉嚨干。作為北京本地人,他應該很樂意將自己的城市展現給老人吧?他所做的,充分展示了只有人類才有的共通的感情。 一個月后,我父母回家去了。幾天后,我的一個朋友去拜訪我父母,給我捎來了一個包裹。包裹里有一件紅色的毛皮大衣,那是幾十年前,母親那已故的居于日內瓦的聯合國專家父親送給她的珍貴禮物。包裹里還有一個簡潔的留言:“請轉交阿姨。” 自從我搬到中國,許多人絡繹不絕地從印度過來旅游,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中國之行中深受感動。 任何一個國家經歷了60年風雨,都會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但如果讓中國挑選一年代表自己,那一年肯定是2008。從中國東南部史無前例的雪災,到奧運火炬傳遞受阻,再到四川省毀滅性的地震,災難接踵而至。我驚訝于中國人剛毅的精神,他們咬緊牙,度過了一切難關,終于在2008年8月8日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向中國人致敬! 印度和中國是鄰居,關系緊密的鄰居。即使住在最安全的地方,黑幕降臨,你也應該鎖緊自家大門。但這并不會影響白天來臨時,人們會打開大門,依著柵欄,友好地說“你好”或者做出印度合十禮!二者你任選其一吧!(作者為中國日報印度籍編輯 Usha Sankar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