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中國跨越:新中國60年八大歷史性變遷 2009-09-18 09:28
綜合國力跨越:從貧弱走向富強,邁入經濟大國行列 上海世博會園區,巨大的展館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忙碌。再過7個月,舉世矚目的世界博覽會將在這里開幕。 舉辦世博會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150年前,世博會的前身、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開幕。那時,英國的工業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鐵路里程和船舶數量占到世界的一半。 150年后的今天,世博會首次來到發展中國家。這折射出中國綜合國力60年的巨大跨越。 60年前,中國經濟總量由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快速滑落至只有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微不足道。”詹姆斯·亞當斯說。 60年后,中國已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重新崛起于世界的東方。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東方大國,國力以滾雪球般加速增長:經濟總量從1萬億元到10萬億元,用了15年時間,從10萬億元到20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從20萬億元到30萬億元,只用了短短兩年——書寫著驚人的“中國速度”。 “從世界范圍看,60年中國經濟跨越之大、之快,是少有的。”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評價道。 仔細掂量一下中國的分量—— 60年來,經濟總量增加77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2.4倍,國家財政收入增長985倍,外匯儲備增加近14000倍,2008年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國力的跨越帶來國防實力的跨越:一個曾經領先世界兩千多年,又被動挨打100多年的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告別了戰亂紛爭、備受欺辱的年代,正在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實現著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60年的跨越,實現了中國國力從衰落走向強盛的歷史性轉變。”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說。 經濟建設跨越:從一窮二白到建立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 回憶起開國大典的一幕,86歲的張利民自豪中帶著感慨:“當時我所在的石景山發電廠承擔了保證電動升旗的任務。”石景山發電廠是北京當時唯一的公用發電廠,發電能力只有5.5萬千瓦時,還不到今天的一個零頭。“電動升旗這一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技術,當時也費盡周折。” 被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的中國,從19世紀中葉就開始了對工業化的追求,但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依然只是夢想:工業基本上處于空白。人均產紗、產原煤、發電、產鋼、產原油量,只及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水平。90%左右是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 “中國當時是一個被眾多先進工業化、現代化強國環伺的后發國家。實現工業化,是實現強國夢想的必由之路。”胡鞍鋼說。 “一五”計劃時期建設156項工程,以及西南、西北內陸地區的“三線”重工業建設,成功構造起中國工業的基本骨架。 鞍鋼、武鋼、攀枝花鋼鐵基地等,終結了一個堅信“沒有鋼鐵就等于被解除武裝”民族的憾恨;大慶石油會戰、華北石油會戰,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西南成渝、寶成、成昆三大鐵路干線建設,疏通著經濟的動脈…… 如今,一個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鋼鐵、電力、煤炭、石油加工等傳統工業部門逐步壯大,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中國都有。 60年艱苦奮斗,60年輝煌跨越。中國,由一個只能制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工廠”。 “放眼世界現代化進程,我們以60年走過發達國家工業化300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奇跡。”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說。 在工業化的浪潮中,有兩個中國獨有的世界奇觀格外引人矚目:一個是2億多農民離開土地,投身到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是數百萬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工業化,是億萬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自主行動和偉大創造。 胡鞍鋼說,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進程,將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現代工業社會的軌道,因而趕上了世界前進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