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奇跡,一個國家的光輝歷程—獻給新中國六十華誕 2009-09-28 09:15
轉 折 改革開放是60年發展中最為關鍵的變革、最為重要的抉擇 1900年,人類迎來一個新的世紀。 新世紀的曙光,沒有眷顧中國。那一年,經歷過戊戌變法失敗的梁啟超流亡日本。飄搖的海船上,他寫下傳誦至今的名篇《少年中國說》,直陳中國已是一個衰朽的老人。 1973年,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書中寫道,“如果中國人真正從中國的歷史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成功地從這種錯誤的循環中解脫出來。那他們就完成了一項偉業,這不僅對于他們自己的國家,而且對于處在深淺莫測的人類歷史長河關鍵階段的全人類來說,都是一項偉業。”那一年,中國占世界出口額比重降到歷史最低點,僅為0.65%。 百年后的新世紀,曙光照亮新中國。2001年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北京獲得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7年后的8月8日,當“中國畫卷”在“鳥巢”徐徐拉開,世界分明看到了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中國”。 如果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少年中國”提供了成長的搖籃,那么改革開放就是中國重新煥發青春的動力。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中國開始了偉大轉折。這次決定性的轉折,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歷史方位,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這一振聾發聵的論斷,至今回響在神州大地。 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1979年,中央提出試辦經濟特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資金、智力,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從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設立,開放進而向沿海、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直至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從一個半開放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說,“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真正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益相關者。” 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開放型經濟成為發展的強勁引擎。從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50年增長2266倍,利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經濟合作從無到有,2008年合同金額達到1130億美元,外匯儲備從微乎其微到躍居世界第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回歸了發展的常識。“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中國創造性地將市場經濟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徹底擺脫姓“社”姓“資”的困擾。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激發財富的閥門一經打開,創造財富的活力便奔涌而出。 安徽蕪湖的“傻子瓜子”曾因10多個雇工,引發了是不是搞剝削的爭論,而如今全國人大代表中已不鮮見民營企業家身影,人們感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正確選擇。 鄧小平當年曾將一股面值50元的“飛樂音響”股票,贈予來訪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范爾霖,如今中國A股市值已突破3.2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市,人們發現:對合法非勞動收入的保護,讓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新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大力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而如今,中石油開始“走出去”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股份,中石化收購了總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人們期待: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揚帆遠航,到世界經濟的“大洋”中劈波斬浪。 “將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創舉。這是60年發展中最關鍵的變革、最重要的抉擇。”經濟學家厲以寧說。 在中國,也有這樣一種說法:新世紀始于1978。理由是:那一年,我們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從此開啟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征程,實現了新中國歷程的一次偉大轉折。 自 立 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 “中國越是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就越大,給世界帶來的機遇也越大。”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站在第六十四屆聯大一般性辯論的講壇上,發表對當前國際形勢和全球重大問題的看法。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中首次亮相。 胡錦濤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的這次“旋風式”出訪,不到5天時間,接連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以及20國集團領導人第三次金融峰會,議題都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在國際舞臺上,這種密集的高端多邊外交并不多見。中國因素,正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天,首都國際機場出現史無前例的忙碌。當天,共有50多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抵達北京。整個2008年,中國一共接待了180多位外國高級領導人。而在20多年前,每年接待的元首或首腦級外國政要不過30位左右。外交部長楊潔篪說,在新中國歷史上,這種盛況“從未有過”。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8個建交國家到現在的171個國家,中國的朋友遍天下。 1979年中美建交。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后來笑言:“我的生日是10月1日,和中國國慶節是同一天。所以,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總是說,我成為中國的朋友簡直是命中注定。”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擁抱世界。今天,在這個星球上,誰也無法忽視中國的存在,中國同樣需要廣交五洲朋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國家不論大小貧富,都可以成為中國的朋友。中國文化“和而不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外交方略中。 2009年,中國與最大鄰國俄羅斯迎來建交60周年。借著“俄語年”的東風,中央電視臺開通了俄語頻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國段在漠河開工。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全面深入快速發展。 得益于中國與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建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技術引進地。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高級別會議……在與世界的對話中,中國贏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管60年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與定位始終未變。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到來之際,正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第三批護航編隊的戰士們發出一封《和平倡議書》,希望世界各種力量攜起手來,為這片海域的安寧、和平、和諧共同努力。茫茫印度洋上,響起了嘹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在9月23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論壇上,胡錦濤表示:“今后,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中國的努力得到國際公認。英國氣候組織8月發表研究報告,贊揚中國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低碳汽車、工業節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建筑以及城市規劃四個方面取得驕人成績。 “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孔越發親和。 當“中國制造”的各種產品遍布全球后,世人開始更加關注“中國創造”所帶來的價值內涵和更深層次的人文力量。孔子學院桃李遍五洲、埃菲爾鐵塔披上“中國紅”、倫敦市長為中國舞龍“畫龍點睛”、三十幾個國家過起了春節……由軟實力而生成的一個友好、真誠、文明、開放的中國形象,在國家發展、國際交流的格局中,有著更為持續的影響。 大國神采,因此飛揚。 2008年10月,88歲的西默·托平再訪中國時,已經從《紐約時報》總編輯任上退下。從當年的南京談起,老人稱“新舊中國的變化看起來就像一部科幻小說”,“60年里,中國人已經實現了毛澤東那一輩人的夢想,即讓中國重新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