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特稿
![]() |
諾獎新貴赫塔?穆勒短暫的中國緣 2009-10-14 06:25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4日報道:羅馬尼亞裔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摘得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把國內外國文學研究界和出版社都打了個措手不及。提起穆勒,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機構的德語文學教師和研究人員大部分均表示不了解;中國大陸至今也沒有穆勒的作品正式譯介出版。 但是17年前,這位諾獎新貴卻與中國有一段短暫的緣分:她曾于1992年受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的邀請短暫訪問中國,并進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動。 事情要從1991年說起。戲劇評論家李健鳴在德國偶然讀到穆勒的首部散文集《低地》,喜不自勝:“我那時非常興奮,她的東西很吸引我,語言很有力,表達出了壓抑底下爆發出的力量。” 自那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穆勒都被李健鳴掛在嘴邊。 1992年,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要舉行每年一屆的翻譯比賽,當時還在歌德學院工作的李健鳴便把穆勒推薦給院長阿克曼,并最終選定穆勒的兩篇散文作為比賽的翻譯原文。當年的翻譯比賽吸引了全國高校德語系的青年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參加,評出56篇入圍作品,并邀請穆勒來到中國參加相關活動。 1993年,部分優秀作品被結集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世界文學》雜志上。李貽瓊就是當年的獲獎者之一。17年后,她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參賽翻譯的文章。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和情緒,她在題目上頗下了工夫,把“小小的烏托邦”(Die kleine Utopie vom Tod)改譯為“地下的夢”。 李貽瓊說:“穆勒的作品中有一種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要在靜思中才能體會到其語言的深意”。正是出于對穆勒的喜愛,李貽瓊在從事中德貿易工作之余,一直堅持零散翻譯,并于2001年在《譯林》雜志上發表了《黑色的大軸》,成為穆勒在中國大陸的首位譯者。 可惜的是,李健鳴在1994年接觸到穆勒的小說之后,很不喜歡,從此對其沒有再關注。李貽瓊也由于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將翻譯工作系統展開,但是目前她手頭仍然保留著積累下來的穆勒《赤腳的二月》的翻譯手稿。 李貽瓊表示,今年早些時候,她曾經建議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爭取拿到穆勒的版權,但是沒想到,穆勒這么快就獲獎了。得知其獲獎消息的時候李貽瓊剛剛從香港回到北京,“雖然不想湊熱鬧,高興之余還是有一股沖動,要爭取擠出時間翻譯更多的穆勒作品,讓中國讀者能夠早日領略到她的魅力。” 目前,國內外國文學譯介的“三巨頭”,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都表達了引進穆勒的意向。版權購買談判工作將于10月14日至18日舉行的法蘭克福書展期間或其后短期內進行。(中國日報記者 楊光 編輯 張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