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中國面臨老無所養 央視建議計劃生育需突破 2009-10-27 08:47
主持人: 應該說養老主要是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現在應該說居家養老現在是在不斷地萎縮,這是社會發展出現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現在提到社會養老,大多提到福利機構,似乎是一種慈善方面的問題。 白巖松: 對,我覺得現在首先有一個,就是萎縮只是趨勢,還不一定是一個特別大的現實,首先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從全國的角度來說,99%還是居家養老,但是1%是社會養老,但是別看這99%居家養老,這里有相當多的,怎么說呢,萎縮,這種萎縮是再也不像很多年前那樣四合院、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或者說在農村大家老人有發言權,有經濟決定能力等等,現在這99%雖然還在家里養老,但是發生的狀況改變很大,有可能老人是一個人住在那兒,孩子偶爾來看看,有可能在家里不一定,孩子都忙,陪他說話的都沒有,雖然99%的數字還在這兒,但是養老的質量大不如以前了。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然我覺得到目前為止,中國應該更加高度地重視老年人的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不能說不重視,2006年關于老年人的問題的白皮書,國務院領導人的講話也都很多,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把老年人的問題似乎當成是社會福利和慈善這樣一個事業來看待,包括比如說老齡委也在做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獲取更大的能量,我覺得對于老年人問題,已經應該當成國家戰略來看待。 我去日本采訪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是關于老年人問題,當時我問日本一個專家,在你們國家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以為會聽到國防、外交、經濟發展等等,他說人口問題。第一個日本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占全社會20%多,另一方面出生率極低,因此人口問題成了困擾,包括日本說過去這十年都跟人口變化有關。 說到這兒的時候,再回到中國來吧,我再給大家換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我為什么要提出從更高的政府重視程度和國家戰略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是1.62億60歲以上的老人,2009年,也就是說七八個中國人養一個老人。好了,到2020年的時候呢,2.48萬億,占總人口17%,60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大約是四五個人要養一個老人。2050年,4.37億60歲以上的老人,我們不到三個中國人就要養一個老人,請問養得起嗎? 主持人: 從戰略角度來講應該說非常重視,但是回到現實當中來,從操作的角度來講,現在從我們實際操作角度有居家養老,包括現在有機構養老,還有現在所說的社區養老,這些方式哪種方式應該是更適合現在的發展方向? 白巖松: 我覺得首先有一個前提,我們再一會探討更重要的,就是核心的內容,首先要把這個前提說出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包括我們的下一代人,在中國可見的范圍之內,居家養老還是一個最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一種模式,這跟文化、跟我們的經濟的狀況,跟整個社會的這種結構,包括觀念緊密相關,所以居家養老永遠會是最大的一部分,但是逐漸萎縮和減少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趨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數字,“9064”,首先跟它對應的數字是我剛才說過的,全中國99%是居家養老,1%是社會養老,“9064”是哪兒來的?“9064”是北京,我們再具體看一下,“9064”什么意思?這是北京養老現在已經達成的一種模式,非常讓人羨慕,90%的老年人是在居家養老,這還是大比例,我剛才說的,但是已經有6%的老年人是社區養老,還有4%的老年人集中養老。你就透過這兩個數字知道中國養老未來的發展趨勢,從全國的范圍來看逐漸減少99%的居家養老數字,可能慢慢靠近北京的這種模式,而像北京、上海等等這些大模式是一個逐漸減少90%,而增加6%和4%這樣一個概念,我覺得這里最大的空間在中間在社區,所以我們有時間的話,一會詳細的探討,雖然這4%也會增加,就是說福利院等等,但是我覺得它不是無限的,它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我們說突飛猛進,一夜之間翻了番了,我們的福利院能養幾百萬老人了,但是跟我們的缺口比,跟我們的每年新增加老人比,差遠了。 主持人: 我們今天關注的是老人的問題,實際上有另外一個群體更值得關注,那就是農村的老人,我們的節目稍后繼續。 主持人: 據統計,我國的老人當中60%是在農村,也就是說農村的老人大約有一億左右,這些人當中當然有生活非常幸福、富足的,當然也有生活并不是特別理想的,我們接下來走進一個農村去看一看。 解說: 吳婆婆,四個兒子都在外打工,由于中風,一只胳膊已經癱瘓,但每天還要為了四個孫子的生活忙碌發愁。葉老漢,村里人都叫他“瞎眼老叔”,每天的任務是照顧還在讀小學的孫女,三個兒子都在外面打工,二兒媳每個月給他一百元撫養費,但遠遠不夠開銷。盧婆婆83歲,兩個兒子為她生了五個孫子,全部由她帶大,老二的孩子已經12歲,但一年只給兩百元錢,由于要讀書,她又多要回一百元。 重陽節,社會工作者吳治平將他們的故事掛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葉村,這是鄂西北地區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一千四百多人口,四百多青壯年勞力全部在外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兒童,人口平均年齡為53.4歲。 吳治平 社會工作者: 我們到葉村去的時候,聽村書記,就是婦聯主任跟我們說,我們村干部,你看我天天忙乎得不得了,實際上我們就是天天圍著老人轉。在城市里面有工作的,55歲、50歲就可以退休,到了農村這種狀況是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有很多家庭里面,就是年輕人出去打工去了,他的兒子、孫子,兒子的孫子都跟老人在家里,要做飯、洗衣服,要種菜,還要照料孩子上學,所以老人就說,我們現在老人比年輕人的活兒還重。 解說: 被采訪的吳婆婆曾對吳治平抱怨,養兒子只落了個名聲,要是養四個姑娘會是這樣嗎? 吳治平: 吃飯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也是老人,有的娶新房的時候,蓋新房的時候,他們自己給自己蓋一個偏房,我就問他偏房是誰住的?他說都是我們自己住。我說為什么樓房不住,要住偏房呢?他說樓房是給兒子和媳婦他們住的。 主持人: 剛才這個片子,雖然是一個村莊,但是一個縮影,以前到農村采訪也見到很多老人的生活狀況比這還要差,農村為什么要出現這樣一個狀況? 白巖松: 因為整個時代的變遷,很多年前的時候,在長期的歷史沿革當中,由于經濟的命脈,包括村子里頭的這種孝文化,那種制約,因此老人是相當有地位的,像一是孩子孝,二是想不孝也很難。但是現在在中國的農村經濟的大權已經慢慢掌握到了孩子的手里,因為孩子出外打工,他支撐著這樣一個家庭,兒媳在家里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過去是兒媳怕婆婆,現在相當多的農村是婆婆怕兒媳。那么這樣一種局面,老年人又不愿意,哎呀,好像我成了孩子的拖累,甚至這些年陸續出現了很多在農村老年人自殺的這種狀況,其實這是養老一個特別讓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種悲劇性的結尾。所以我覺得在這樣一種巨大的變革的面前,我們要有幾條路同時走,一條路大家其實剛才我們也做了節目,關于現在老年人新的養老保險的問題,慢慢也開始跟城市來接軌,那這會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來說,我覺得在農村也要試行,在新農合的基礎上也要嘗試不增加床位的養老模式,但是帶有一定的社會的福利性質。另外從一個大的社會角度來說,必須國家在政策上,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而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也允許各種各樣民營資本進入,那么民營資本來做養老的工作的時候,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補貼,否則這是一個微利的行業,人家不愿意干。 我舉一個例子,說北京今天有一個很讓人羨慕的事,當然全國有幾個北京啊。“9064”這里頭,老年人社區養老,集中養老有新的模式,60歲到79歲的重殘老人和8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發一百塊錢的服務券,這一百塊錢可以買服務,這是將來一個很大的模式。 主持人: 應該說農村養老曝露出很多方面的問題,怎么樣來面對呢?接下來我們連線一位社會工作者,吳治平女士,她也是中國鄉村婦女調查的作者。吳女士,你好。 吳治平: 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 看到您關于很多這方面的調查?,F在農村養老所曝露出來的問題,怎么樣來解決,你有什么樣的思考? 吳治平: 我感覺到農村家庭養老的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道德風險,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來源,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所以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國家和政府要從社會保障制度上來保障老人的權益。所以我在調查中,農村的老人特別盼望能夠享受到與城鎮老人相同的養老金的待遇,所以我認為國家的養老保險和最低養老金的保障制度,也應該盡快地惠及到農村所有的老人。 主持人: 剛才提到根本的,那么從其它方面,哪些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努力? 吳治平: 其它的方面,一個是農村的養老還需要組織團體的力量,光靠老人孤軍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的,譬如說村兩委會他的職能轉變,他要在養老的問題上要有所作為,要對于養老的給予支持,給予傾斜,還有也可以把農村的老人,自己組織起來成立一批養老協會等等,這樣的話,把他們組織起來,比靠個人單獨的力量要好一些。 主持人: 因為這不僅僅涉及到錢的問題,那么誰來照顧呢? 吳治平: 誰來照顧呢,當然是農村婦女啊,現在到城里做家政工,照顧城里老人的大多是農村婦女,那么將來照料農村老人,她們也應該是主力軍。剛才你們播放那一個村的幾位婦女現在已經組織起來了,她們在積極地籌劃建村的社區養老院,還有河北省乾安縣的材源村,村委會的女會計已經建起了社區養老互助中心,目前她們選了三個農村留守婦女,有愛心、有同情心,也有孝心的留守婦女來照料十一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主持人: 這樣就從物質上包括從生活照料上都解決了問題。巖松,吳女士剛才也進行了調查方面的分析,你怎么看她的說法? 白巖松: 在最后的節目結尾處,我不想直接地接,我只想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計劃生育是國策,計劃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鐵板一塊,一定會隨著人口年齡格局的變化而變化,那么什么時候變呢?是寧可早一點變還是晚一點變,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應該允許社會民間的資本進入養老,在國家確定了是國家戰略和大的政策方向下,中國的事政府一重視就好辦,但是在各種資本進入的時候,我們也是否可以宗教的、團體的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在這個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第二個。第三個,我更主張的是不增加床位的養老模式的盡早建立,在城市的叫社區模式,在農村的像剛才大姐講的,當地的農村婦女,她正好解決不了勞動力的問題,但是用市場的行為,購買服務,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那么這些人在城市里,四零、五零人員就進入到了社區養老,而且不增加床位,還在你們家住著,但是我給你一天提供服務,送餐等等,北京就打算這么做,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編輯:肖亭 來源:央視《新聞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