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天津
![]() |
“綠色中國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為哥本哈根鋪路? 2009-10-28 16:37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10月26日在天津舉行的“綠色中國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上透露出重要信息,中美立場有可能決定將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的走向,中美兩國應加強合作溝通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員馬和勵在會上宣讀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致辭。馬和勵同時表示,氣候變化對全球各個經濟體的發展構成了威脅,世界需要一個有約束力的氣候合作協議。 聯合國基金會和更美好世界基金會主席蒂莫西·沃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且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長,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發達國家。兩國的關系以及在氣候變化、碳排放等問題上的立場將對全球產生重要影響。 一些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和美國這兩個經濟大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了全球總量的50%。中國目前已經超過了美國,變成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目前中國年人均排放量遠低于美國。 中美立場差異巨大 長期以來,中美在氣候問題、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上存在巨大分歧。尤其在小布什政府期間,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拒絕批準和執行該協議,原因是該協議是“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 。 在關于哪些國家應該減少排放、減排多少等問題上兩國存在很大差異。中國政府堅持在歷史上,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遠超過中國。而且,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工業化國家將碳排放“外包”給了發展中國家——中國替西方購買者進行著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產制造。作為消費者的國家應該對制造產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負責,而不是出口這些產品的國家。 美國方面則強調中國已成為碳排放大國,在氣候問題上,不應該糾纏于歷史,而要放眼未來。在分歧過大的問題上僵持,對于解決現實問題無益。另外,不少美國政客希望中國和印度能在近期對氣體排污實施最高限額制度,而這在至少大約10年內都是不可能的。 中美氣候合作新轉機 隨著奧巴馬的當選,美國政府在控制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態度發生了變化。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了自己對氣候問題的重視,并積極推動美國參與到世界氣候磋商中。目前,奧巴馬正在國內推動國會通過氣候法案。 在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關鍵是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主渠道地位;二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三是堅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并重;四是堅持互利共贏、務實有效的原則,推動各方就開展資金和技術合作達成共識,特別是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技術轉讓和推廣機制。 此前,在中國訪問的美國參議員、參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約翰?克里(John Kerry)在記者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國內已經接受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說法。但如果明天美國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零,而中國只是僅僅減少排放量的話,這也無法解決全球氣候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惟一解決之道是全球都加入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進程中。 10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曾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兩國元首就雙邊關系、氣候變化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這是中美兩國元首在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后再一次就氣候變化凝聚共識。 目前,中美雙方在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可謂沒有任何分歧,凸顯清潔能源合作熱。這包括清潔煤的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合作以及碳捕獲技術、新型電網技術、低碳城市對話等領域的合作。 為哥本哈根會議鋪路? 在此次“綠色中國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召開之前,即有學者猜測研討會的召開以及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等人的出席與即將于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有關。聯合國相關機構希望協調中美雙方立場,加強與中國的溝通,以期哥本哈根會議取得切實可行的成果。 記者在研討會現場注意到,在很多嘉賓的講話中,都非常關注碳排放、溫室氣體、氣候變暖的問題。 天津市市長黃興國表示,天津被國家確立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要發展低碳經濟,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聯合國基金會主席蒂莫西·沃思表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以及技術”是中國與聯合國共同推進的目標。我們看到中國與美國正在環保和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 來自美國的勞拉女士曾是美國環保署全球變化司、世界銀行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性能源與環境司顧問。她談到,中美應該合作減排,奧巴馬政府已將環境保護議題放在了重要位置,而且美國國內很多參議員也對環保非常關切。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環境壓力大,中國將遵守與發達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逐步努力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低水平。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記者 汪小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