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故事
![]() |
基本藥物價格調整能否解決“看病貴”? 2009-11-02 14:40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為藥價虛高“去火”,為百姓看病買藥“減負”,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近日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由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價格涉及296種藥品、2349個具體的劑型規格品種、3000多家企業,與現行政府規定的零售指導價相比,有45%的藥品降價,平均降幅12%左右,6%的短缺藥品價格有所提高…… 如此大規模的價格調整,讓人們在感受到政府解決看病貴的努力和決心的同時,也拭目以待此次調整能否取得實實在在的明顯效果,能否真正解決“看病貴”問題。 普惠全民,中低收入群體感受最明顯 記者在藥物價格調整的當天和之后幾天分別走訪了位于南京路上的上海市第一醫藥商店和位于淮海路的上海藥房等幾家零售藥店,人們普遍對基本藥物價格調整持歡迎態度。 第一醫藥商店處方藥柜臺的營業員胡玉鳳說:“我們商店在第一時間就調價了,多數藥品是降價,雖然沒有出現顧客踴躍爭購、銷量大增的現象,但是大家都認為這是件好事。” 按照《國家基本藥物的零售指導價格表》,位于徐家匯繁華地區的上海匯豐醫藥藥材有限責任公司天壽堂國藥號將店內的132個品種做了價格調整,中成藥品涵蓋清熱解毒、呼吸道、補益類等,西藥品種涵蓋抗生素、心腦血管、胃腸道、呼吸道等,如板藍根每盒從15.50元降低到10.08元,清開靈從19.10元跌至15.10元,阿司匹林從6元跌至2.90等。上海匯豐大藥房有限公司經理助理張晨池告訴記者:“有些藥品的降幅達到了6成以上。” 位于淮海路上的徐匯區中心醫院每天要開出約1500張處方。醫院藥劑科負責人毛士龍副主任藥師告訴記者:“看病買藥已經成為不少家庭固定的消費支出,不管經濟條件好壞,吃藥都是‘硬杠子’。對于上海多數醫保參保人員,可能感受到的變化不是那么大,一張處方個人自付只少幾角或幾元錢。但是對于中低收入群體,沒有醫保、藥費全部要自付的群體,常見病、慢性病多發、醫藥費總額可觀的老年群體來說,可以感到比較明顯的優惠。” 有降有升,避免藥品“降價死” 記者了解到,在樂觀和歡迎的基調上,也有不少群眾對推行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的實際效果持謹慎態度。“我國大大小小的藥品降價已經許多次了,可是大家普遍感覺藥價還是貴。”在一家國際知名藥品銷售企業公共事務部任職的張貝絲表示,追逐利潤是藥企的“天性”,特別是我國國內數千家藥品生產銷售企業的競爭空前激烈,生存的壓力迫使他們對利潤的追求更加迫切。“關鍵是要通過科學定價和監管,確保藥品生產銷售企業利潤在百姓可承受的合理區間。”張貝絲認為。 “我國藥物的銷售渠道‘大頭’在各級各類醫院,部分醫院醫生出于利益驅動,在沒有特殊需要的情況下,會避開‘基本藥物’,向病人推薦新藥、貴藥,引導百姓選擇回扣率高的藥品。”一位業內人士稱:“在上海等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城市,百姓看病吃藥的‘標準’‘要求’相對較高,價格杠桿的作用也相對有限。因此,老百姓感受到的基本藥物調價優惠和實際效果可能被削弱。” 更多人擔心,此次藥品價格調整會重演過去常見的藥品“中標死”“降價后銷聲匿跡”“新瓶賣舊酒”等尷尬現象。特別是一些經典廉價藥,由于利潤少了,藥房停止進貨、醫院停開藥單,藥廠停止生產,藥品在市場上消失。然而沒過多久,這些藥物改名換成新藥,價格卻比原來高出很多。“我們醫院就遇到過由于中標價格過低,中標的藥品生產廠家逐漸中止了生產,醫院又不能采購未中標的同類產品,這類藥品最終無奈消失的現象。”毛士龍說。 上海市益豐大藥房總經理王湘岳則建議:“國家應該在基本藥物價格指導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完善藥品‘優質優價、科學定價’的機制,保證質量好的藥品能夠在市場中盈利,滿足百姓不同層次的醫藥消費需求。” 標本兼治,保障百姓基本用藥 “解決‘看病貴’并不能僅僅依靠國家執行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機制,讓醫藥提供方積極提供基本藥物,引導百姓樂于使用基本藥物。”上海市政府醫改顧問、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梁鴻教授表示,國家基本藥物安全可靠、經濟有效,是經過嚴格篩選的藥物,能夠滿足百姓基本的治療用藥需求,普通患者不應該去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特藥、進口藥、名牌藥。“在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的同時,國家還應該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施,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等方面來下工夫。” “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關鍵不在于單純的藥價虛高,而在于醫療成本由誰承擔,在國家財政投入不足以保證醫院正常運營的情況下,醫院迫于無奈不得不以賣藥‘維生’,藥品收入成為醫院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公立醫院投入和運營機制尚未根本變革的情況下,藥物降價產生不了真正的效果,花錢買單的百姓最終無法真正享受到降價的實惠,因此,單純的價格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貴’頑疾。”社會學家、上海大學顧駿教授表示,“政府應該從提高對醫療健康領域的投入入手,著重保證百姓的基本治療和用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鮑勇教授指出,要規范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防止醫院在藥品利潤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其他途徑例如提高診療費等手段增加收益。“只有進一步加強對全民醫療保障的投入,增強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改變公立醫療機構的趨利性,國家頒布基本藥物目錄和實施指導價格的舉措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百姓才可能真正告別‘看病貴’。”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網(仇逸 丁雯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