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故事
![]() |
中國科學院最年長院士貝時璋走完107載人生歷程 2009-12-23 09:52
中國日報網消息:2009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先生走完了107載人生歷程。留給中國科學界最后的遺言是:“要為國家爭氣!” 貝時璋少小離鄉,從漁民世家走到科學世家。因為他,中國生命科學從上世紀初就開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現象研究,不僅邁出了探索空間生命的第一步,而且開始尋求細胞、分子乃至納米層面的生命構成理論。他創建了中國實驗生物學,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成立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在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物物理專業。如今,他的學生中已有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貝時璋的一生,正如他家中客廳懸掛的八個大字:“德壽雙高,教科皆杰”。 好奇開啟探索之門 1903年10月10日,貝時璋出生在浙江寧波鎮??h一個世代種地打魚的家庭。祖父是位貧苦漁民。父親給人放過牛,當過學徒,開過小店,后在德商乾泰洋行“買辦間”當一名中國賬房,以其微薄的收入養活全家。母親勤勞節儉,寬容厚道,經常教導貝時璋要勤快,讓他擦桌子、掃地,還教他學織漁網。 小時候的貝時璋雖然沉默寡言,卻勤于思考,不論遇到什么事情,總要問個為什么。一次,父親帶他到上海辦事,一路上,他看到“江天火輪”在江上航行,貝時璋奇怪地問:沒有拉纖人和船老大,“江天火輪”怎么會動呢?船艙里的燈沒有油,怎么就能亮了呢?繁華的南京路上,商店櫥窗里黃頭發的“洋模特”為什么會轉動?貝時璋百思不得其解。短暫的上海之行讓貝時璋大開眼界,也開啟了他心中好奇與探索之門。 因家境貧寒,貝時璋8歲才進了家鄉的“進修學堂”上學。母親對貝時璋一字一句地說:“兒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媽媽)沒文化苦了一輩子,你一定要給阿姆爭氣,好好讀書,做一個有出息的男人?!?/p> 沉默寡言的貝時璋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自覺刻苦用功,小學只讀了4年,就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漢口德華中學。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說起對生命科學的最初興趣,貝時璋印象很深的便是小時候念過的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中寫的“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清輕,上浮者為天,下沉者為地……”則讓貝時璋認識到天地宇宙是自然開辟的,不是神造的。 當時的德華中學只向學生灌輸理科方面的知識。學校備有多冊《理科書本》,貝時璋很愛讀這些書,從中學到不少關于理科方面的啟蒙知識,那時他就想知道更多的自然奧秘。 貝時璋一有空就去逛書店。1918年秋的一天,15歲的貝時璋在漢口華景街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德文原版書——E·菲舍爾(EmilFischer)著的《蛋白體》,雖然一知半解,但就是這本描述蛋白質結構和組成的通俗淺顯的書,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1919年春,貝時璋違背了父親要他進洋行工作的意愿,考入了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同濟大學前身)。入學后,先在德文科,經過半年德語深化學習,此后順利升入了同濟的醫預科。 1921年秋,貝時璋從同濟醫預科畢業。在父母的支持下,1922年3月,赴德國留學,踏上了探索生命的科學之旅。 洋博士不改中國心 貝時璋到德國后,先后在福萊堡(Freiburg)、慕尼黑(Muenchen)和土濱根(Tuebingen)三個大學學自然科學,并以動物學為主系。貝時璋成天與書本和儀器為伍,以實驗室為家,刻苦攻讀。他不但學習生物學的課程,還學了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多門課程,又自學了數學,在幾所大學的學習活動使貝時璋受益匪淺。 1924年初,土濱根大學動物系的導師給貝時璋提出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兩種寄生線蟲的細胞常數》。經過深入思考,貝時璋提出寄生線蟲不適合做實驗,而自由生活的、長在醋里的線蟲——醋蟲作實驗材料,可用稀釋的醋培養,個體小,細胞數目少,又透明,便于觀察,有利于做實驗。導師同意了他的意見。這樣,貝時璋順利地對醋蟲的生活周期、各個發育階段的變化、細胞常數、再生等進行了實驗研究?!洞紫x生活周期各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的影響》的博士論文,顯示了他非凡的才華,得到德國生物學界權威人士的贊譽。大生物學家哈姆斯(Harms)教授向貝時璋的導師發去了賀信,祝賀他培養了一名杰出的生物學人才,并在自己的論文內引用了貝時璋的一大段內容。1928年3月1日,貝時璋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三級跳”,戴上了第一頂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桂冠。此后一年,他在土濱根大學動物系任助教,在哈姆斯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 貝時璋在德國8年,掌握了學科理論,學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術,積累了研究工作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學風。他注重秩序,做什么事情都細致周密,有條不紊。論文寫出初稿,總是反復推敲,或補充實驗。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共聚焦或雙光子顯微鏡,貝時璋用的是目鏡5、物鏡AP2mm、筒長152、放大1440倍的Leitz光學顯微鏡,所有制片都是手繪。他的論文含80張這樣精細的繪圖,每張圖都非常逼真。 50年后,即1978年3月,由于貝時璋長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并在科學研究中獲得卓越成就,土濱根大學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金博士”)。又過10年,1988年3月,土濱根大學第3次授予貝時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鉆石博士”)。世界上獲土濱根大學如此殊榮者僅貝時璋一人。 當初,貝時璋在德國初露頭角,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重視。然而,物質上的誘惑,導師的相勸,都沒有動搖貝時璋回國效力的決心。1929年秋,他告別土濱根大學,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