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怕角色擺錯了
自一九八三年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開始啟用大會新聞發言人以來,趙啟正是第十位發言人。對他而言,這是全新的角色。
“在政協回答問題比在國新辦難”,趙啟正說,國新辦是代表政府發言,而政協不代表政府。“政協是一個政治協商機構,并沒有制定和執行法律與政策的權力,但記者問的時候并不管這些。”
中國政協常用“盡職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來自我定位,強調在履行職責中,擺好角色,發揮作用。而作為政協發言人,如何擺好這個角色,幾乎是以往每位政協發言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比如記者問,您認為中國的統計數字真實嗎?我不能不回答呀!我的回答會是,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統計數字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如果你認為我們的統計還有待改進,我們會改的。”
不過趙啟正也表示,就這一句“我們會改的”,其中的界限也不好掌握。
三怕關鍵詞匯難翻譯
“對外解釋中國政協,其實就是中國問題的國際表達”,而最難表達的,則是外國沒有的事情。趙啟正說,“比如政協,大多數國家沒有政治協商會議,也就沒有一個和政協對應的機構,因此我們要向外國記者解釋中國的政協是什么。”
趙啟正說:“我們有太多的關鍵詞不好翻譯,因為這些詞產生在中國,解釋權在中國,翻譯權嚴格講也在中國,但是我們翻譯得并不是很清楚。”其中,“難翻譯的是政治詞匯,很多政治詞匯都是中國創造的”。
不過,這位“老新聞”做事很認真,為了力求準確,他都事先和翻譯商量,打好腹稿。“如果一句話根本翻譯不過去,我就不說了,比如饅頭這個詞,外國沒有,翻譯不了,我就不說我愛吃饅頭了,我可以改說我很愛吃中國飯”。
由于是第一次擔任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此前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邀請境外媒體和港澳臺記者參加的三場茶敘。
“茶敘有沒有熱身的意思呢?有,但是我沒跟他們這么說。”趙啟正說,茶敘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境外媒體對中國哪些問題有興趣、對哪些問題存在疑惑,了解他們想獲得哪些方面的信息,從而更好地開展政協會議期間的新聞工作。“還有一點,我們說好了,茶敘不是發布會。”
茶敘也出現小插曲。據參加茶敘的有關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將邀請臺籍人士列席政協會議,但據記者了解,本次全國政協大會并無邀請臺籍人士列席會議的計劃。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徐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