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一件大紅的無袖T恤,一件充滿民族風情的羌繡圍兜和臉上純樸的笑容,讓本就眉清目秀的羌族婦女鞏述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了很多。她是在北川縣城舊址前擺攤的商戶之一。
她的小店經營藏、羌民族飾品,包括她自己手繡的鞋墊。她熱情地招呼著前來參觀北川城舊址的人,向他們推銷自己的商品,不一會兒工夫就做成了兩筆生意。顧客們不會知道,就在離這個小攤不到100米的廢墟下,埋著鞏述清心愛的丈夫。
因為丈夫在5·12地震中遇難,36歲的鞏述清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子生活,還要供養公婆,生活的重擔讓她不得不選擇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在去年下半年開起這個小攤。每個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丈夫生前對我很好,我的愛、我的一生都在這座城里,”她說,“在遺址前工作讓我覺得仍然和丈夫離得很近。”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近7萬人死亡,1.7萬多人失蹤,37萬多人受傷。北川縣城遭受地震和9月24日泥石流的雙重災難,全部被毀。而在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包括北川舊城在內的地震遺址悄然成為四川旅游的新熱點。
2008年11月12日,首個汶川地震遺址公園-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正式開園接待游客。廣元市旅游局局長茍英明介紹說,開園5個月以來,這個以“紀念、感恩、發展”為主題的遺址公園已經接待了25萬人次的游人。
據四川旅游局透露,在春節期間到地震四川災區的游客超過7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69億元,占黃金周全省旅游總收入的四成。
地震遺址旅游迅速升溫,成為四川旅游的新熱點,但也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網友說,這種旅游是試圖把“快樂建立在悲傷之上”,“把災難之地當作娛樂場所,不僅是對失去生命的人不尊重,也嚴重傷害受難人家屬的心”。網名為52zuguo的網友說:“保護地震遺址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緬懷死難者,提高憂患意識,進行災難教育,不是拿來賺錢的。”
住在北川縣擂鼓鎮勝利村板房區的席輝同意這些網友的看法。他認為不少游客抱著好奇的心態來到災區觀看地震遺址,“他們沒有在大災難中失去親人,根本無法了解我們的痛苦,所以看到他們成群結隊來參觀遺址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
席輝的父親和弟弟在地震中不幸遇難。他說自己的母親至今無法平復傷痛,因此選擇了逃避的方式,不愿談起遇難的親人,清明節也沒有回舊城祭奠。“只要一想起來,就沒辦法控制悲傷的情緒。”
北川縣文化旅游局副局長林繼忠說:“我們也反對將地震災區的參觀變成一種娛樂。事實上北川縣從來就沒有開放過所謂的‘地震災區游’,近段時間來我們也加強了這方面的管理,從3月28日起禁止旅游大巴、游客進入縣城。”
林繼忠說,5月10日到12日期間,北川舊城將再次開禁,但只有持北川身份證的本地人,才能進城祭奠。
而對王正財來說,沒有了游客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56歲的王正財是唐家山人,地震前在北川縣城打工。妻子在地震中遇難,自己也受了點輕傷。地震后,看到隔壁鄰居販賣5·12地震紀念光碟,就在距離舊城遺址最近的門口放了一張桌子,賣起光碟和紀念畫冊。
他坦然地把畫冊翻到一頁“小河街”的照片告訴記者:“我當時就在這個地方。”照片中,幾塊巨石下壓著兩位遇難者。
春節期間,北川舊城對外開放,居民可以前往拜祭逝去的親人,外地人也可以驅車前往遺址參觀。
他覺得有很多人來參觀是一件好事:“全國各地給了我們這么多幫助,他們想親眼來看一看,是否和媒體報道的情況一樣,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沒有人來參觀,他的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了。
王正財說,因為沒有游客,只有一些因公前來的人,直到下午1點,才賣出一盒光碟。
他說,雖然自己一眼都不愿意再看地震光碟里的內容,但生活就是這么現實,要過日子,必須有生活來源。而這個僅一張方桌大小的簡易小攤,在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600多元錢,夠自己和亡妻哥哥兩人的生活費了。
“(對于地震)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但活著的人必須生活下去。”王正財說。
編輯:肖亭 來源:新華網四川北川4月28日電(記者吳陳 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