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錢如何掰成兩半使
中國裝備工業的龍頭企業東方汽輪機廠是地震中損失最嚴重的國有企業之一,在漢旺鎮綿延十里的東汽主廠區大部分已成廢墟,新建的廠址確定在德陽市的八角鎮。新廠的投資概算高達50億元。負責審計東汽項目的審計署駐重慶特派辦特派員助理謝岳山說,這是投資最大的災后重建單體項目之一。
2008年的8月,八角鎮的東汽新廠開始建設。目前,連片的廠房已經拔地而起。東汽的副總經理肖珉介紹說,到今年下半年,新廠區的大部分廠房都要投入使用,也就是說,東汽老廠區花了43年才逐步形成的規模,現在大概花一年多的時間就得復原,目前在新廠區,光是施工隊就是17支3000多人。
肖珉告訴記者,最早審計部門進入廠區跟蹤審計時,他們是有過擔憂的——本來重建任務就很緊張,各方面需要協調的關系也很多,現在又來個搞審計的,審來審去會不會耽誤了工期?
可是后來他發現,審計人員并不都是黑臉包公,還能幫企業出謀劃策,比如如何更高效地花錢。不僅沒有耽誤工期,還給企業省下了不少錢。
肖珉舉例說,以前采購材料,企業都是各個項目分別招標,但審計人員建議說,東汽建設同類的項目很多,可以把相同的項目打包招標。東汽接受建議打包招標,最后測算的結果是成本節省了5%。
另外一個例子是,屋頂風機是東汽大批新廠房要使用的關鍵設備,市場上屋頂風機的價格因材質的不同千差萬別,究竟選擇什么樣的?在與審計人員的討論中,他們建議企業不就最高價,也不就最低價,而是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選擇適合東汽的產品,這樣才能使資金使用的效率最高。
事實上,審計部門希望得到的效果是,通過提前介入的跟蹤審計模式,防止一些項目貪大求洋,搞超標準、超概算的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在一些建設項目中,有的審計人員甚至可以列席項目規劃的討論會,在規劃階段就給一些超標準的形象工程踩剎車。在一次農民集中居住區設計方案的論證會上,江陰市審計局的負責人就提出,應該取消景觀噴泉及外墻石材裝飾的設計,以節約援建資金,做更多的項目。
蘇州市審計局的審計人員在調查援建的六條市政道路下水道設計方案時,發現方案全部使用高密度塑鋼管,這種管材價格比較昂貴,而且工藝相對繁雜,施工難度也要大一些。對此,審計人員提出了更節約的方案,最終城市六條道路的下水道工程造價約比原設計節約350萬元,僅此一項核減總投資約9%。
一所中學原設計的外墻保溫層用的是擠塑聚苯乙烯保溫板,如果采用這種材料,工藝比較復雜,而且施工時間長,有可能增加施工的成本。后來,蘇州市審計局的審計人員建議,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價格較低的其他保溫材料,既提高了工程進度,又降低了工程造價。
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副司長盧華勝說,跟蹤審計的一個優勢,就是在涉及規劃或方案討論等階段,就能對資金的分配使用和合規性、有效性問題提出建議,防止鋪張浪費和投資損失,促進災后恢復重建專項資金物資節約、有效地使用,而不是等到出現重大損失浪費時,才開始整改和反思。
糾正管理制度中的盲區
映秀灣電站座落在離映秀鎮不遠的地方。地震中,這個國家電網的調峰電站也嚴重受損,目前電站三臺機組中的兩臺機組已經恢復發電,第三臺機組維修工程也進入尾聲,預計到5月12日恢復發電。
電站外陡峭的山崖上,還不斷有飛石滾落。負責電站審計的審計署駐成都特派辦特派員助理周應良介紹說,根據規劃,這個項目維修重建的預算資金是24億元,但審計初步發現,預算遠遠超過了工程實際的需求量,有可能用一半的錢就夠了。
周應良說,恢復重建的規劃,震后3個月就出臺了。由于時間緊,有的項目可能會出現規劃與實際的偏差,特別是對損失的評估有可能不精確。比如,像映秀灣電站這樣的預算高出實際許多,但這都不要緊,因為審計人員在跟蹤審計中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會提醒企業,多出部分的預算決不能擅自挪用,不能拿去搞樓堂館所建設,或者給員工發獎金,做福利。
周應良告訴記者,傳統的事后審計,側重于揭露和反映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大案要案,而跟蹤審計,關口已經前移到項目的建設過程,審計人員能在項目還在進行中就發現資金和項目管理中存在的苗頭性違紀違規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如果說,傳統審計更多的是懲前毖后,那么,跟蹤審計發揮的是免疫系統功能。當然,揭示重大違法違紀和嚴重的損失浪費問題,也是跟蹤審計所必需關注的。
江蘇審計廳副廳長李榮榮介紹說,他們在跟蹤審計綿竹市一家醫院重建項目時發現,這個項目建設初期代建單位沒有建立財務、計劃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設的管理主要依賴每個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工作能力和習慣做法。內部監督、糾錯機制不健全,還會影響工作效率。于是審計組向建設方下達了審計建議書,希望他們能加強制度建設,調整管理方式。
還有一個審計組在審計一個幼兒園的重建項目時發現,現場監理人數沒有達到項目監理招標文件要求及其投標承諾的標準。對此,審計組也發出審計建議書,建議建設單位加強對現場監理工作的檢查,督促監理單位按照招標文件及其投標承諾配備現場監理人員和設備。
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譚志武副處長告訴記者,傳統審計一般要求提交一份審計報告,跟蹤審計除在項目審計結束后提交一份審計報告外,還可以分階段分內容提交審計建議函(書),要求被審計單位邊審計、邊整改、邊規范、邊提高。
他介紹說,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27個審計組已經提出各種審計意見和建議300多條,其中向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書面審計建議18條。
將對建材價格、土地使用等做專項審計調查災后重建工程量大,一些地方部分建材供應緊張,價格大幅度上漲,一方面增加了災后恢復重建投資,另一方面,價格的瞬息萬變也給最后的工程結算帶來難題——究竟磚多少錢一塊,水泥又是什么價?一噸建材幾十元的差異,傳導到工程結算款時就是千差萬別了,而且,施工方有沒有可能鉆價格多變的空子,虛報造價?
對于上述問題,有的審計機關建議,有關單位對主要材料進行統一詢價、聯合采購,以降低采購成本。有的審計機關還建議,援建指揮機構建立建材價格信息定期發布機制,由專人定期去周邊市場上調查建材價格,提供給有關單位作為工程結算的依據,防止施工方虛報成本。
蘇州審計局副局長周雨晨介紹說,他們審計一所中學時,發現施工方報價的鋁合金門窗是每平方米400~480元,而援建指揮部通過市場上調查發布的價格是350~395元;另外,施工方報價的保溫外墻材料是每平方米55~60元,而發布的市場價格是47.5~57.5元。按照審計建議進行詢價,施工方虛報的造價就會被砍掉。
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副司長盧華勝說,除了審計大量災后重建項目外,審計部門還要有針對性的實施一些專項審計調查。比如,價格的調查,土地管理使用情況的調查。特別在土地使用的調查中,會著力檢查重建過程中土地政策執行情況,是否存在違規越權審批、搭車征地、擴大用地規模以及借恢復重建名義非法占地、違規減免土地出讓金和炒賣地皮等問題。
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譚志武副處長介紹說,從跟蹤審計的情況看,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管理和項目建設的總體情況是好的,但也發現了一些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有的項目因上報項目時間倉促,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規劃設計不完善,難以組織實施;一些項目由于災區政府財力下降,地方配套資金不能足額、及時到位,資金缺口較大;個別單位虛報災損,虛報工程量,套取災后恢復重建資金,有的單位虛列支出、擠占挪用災后恢復重建資金;有的項目建設征用土地手續不規范,有的項目用地補償不及時等。
這些問題在災區究竟有多嚴重,是個別現象還是共性問題?譚志武說,除了在跟蹤審計時,隨時對發現的問提出審計建議,要求相關單位及時糾正外,審計署還醞釀分階段地進行專項審計調查。根據現有的信息,審計機關已經建議相關的部門要尊重實際,科學規劃,切實用好災后恢復重建資金;高度關注災區建材價格上漲問題,及時采取增加災區建材供應量、降低運輸成本、建立材料價格信息定期發布機制等綜合性措施,控制建設成本,避免政府對災民的補助被物價上漲所抵消;進一步規范建設項目征地手續,及時、足額發放征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