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作為震中的汶川縣將舉辦11項紀念活動。以緬懷遇難同胞,增強干部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表達汶川人民感恩真情。并以此為契機,把震中映秀的“災害知名度”轉化為“發展吸引力”,將其打造全球知名的“震后第一鎮”品牌。(4月18日新華網)
汶川縣11項紀念活動,究竟是災區廣大群眾的普遍需求和迫切愿望,還是借災害來宣傳炒作換取政績?相信大家自有公論。個人以為,如果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謀求發展,這兩者之間似乎并不矛盾,只是覺得汶川地震要紀念更要反思。尤其是汶川之外,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還很多。比如:
國民是否從中吸取了教訓,樹立了正確的災難防范意識,掌握了正確的避險方法?我們的防災減災科普工作跟進的怎么樣?是一陣風似的普及,還是讓防范知識真正入腦入心體現在行動上?
政府救助在外,如何依靠民間力量,讓NGO組織在救災中有秩序地發揮更大效應?
為什么有的企業捐贈放棄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主流渠道,而選擇親赴災區?更有高調捐贈成為偽慈善,最終“捐贈不到位”?對災區的幫扶和承諾如何兌現?
震后順應民意的國家哀悼日和銀行免收捐贈手續費等好的做法,是應景還是形成了有效機制?抗震救災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光輝能否永照我們的心房?
“中國河北省青龍縣的縣城距唐山市僅115公里,但這個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消息)為什么這樣的奇跡在三十年多年前產生,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卻難以實現?
被列入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城市,其建筑抗震強度達標檢測如何推進?怎樣建造像北川劉漢希望小學一樣的學校,實現溫總理“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的承諾?
……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所指,一篇《意大利政府是怎樣抗震救災的》的文章,以救援行動“反應快得不得了”、災區生活“一點都不缺物資”、“民眾對地震表現出罕見的達觀”、再查“豆腐渣”、“不會就這么不了了之的”等詞匯,描述了4月6日意大利中部發生6.3級強震后,該國政府和民眾在地震后的應對情況。(4月16日《南方周末》)
地震之后,溫總理多次引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一個民族在經歷一場巨大的災難總是由民族的進步來補償。”是的,“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相比唐山地震而言,我們已深刻感受到了民族的進步,但顯然還不夠。
編輯:鄧京荊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