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5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新的防震減災法規定,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一些活躍在網絡上的地震研究“牛人”開始浮出水面,重新活躍起來,其中就包括網名“成都若善”的崇州市民但先生。
新法實施
重燃地震研究激情
“我絕對不敢再在網絡上隨便預報地震了。”今年初,本報曾報道了一位網絡牛人“精準”預測地震的故事。這位網名為“成都若善”、姓但的崇州市民,只有初中文化,但非常愛好研究地震,利用地磁學原理“研發”了一個地震警報器,聲稱可以預測未來48小時內的地震發生情況。在網絡上發布地震研究被指相當于散播謠言后,但先生曾一度迷茫。
但先生說,在知道隨意發布地震預報信息違法后,他再也沒在網絡上發過一篇預報地震的帖子。“博客都很久沒有更新了,只是最近才發了一兩篇關于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論文。”
新的防震減災法鼓勵公民監測地震。他說,這意味著研究監測地震“合法”了。但先生重新燃起了研究預測地震的激情。“一些專家也認同了我的研究原理,我還會繼續研究預測地震的。不過,請放心。我只是研究,絕對不會在網上隨便公布監測結果。”
目前,他住在崇州市城郊一座三層樓的“小洋樓”里,繼續用他的地震報警器研究地震,每天都會仔細觀察并記錄下相關數據。
牛人不少
癡迷地震有小圈子
據記者了解,像但先生這樣癡迷于地震預測研究的網絡牛人還不少。山東的徐淑彬“擅長”通過觀測云的變化來研究地震、山西農民老趙通過肉眼觀測天象來預測地震、云南甚至還出現了一位用周易來預測地震的牛人……
“我們也有一個相互交流的小圈子。”但先生常去百度貼吧里的“徐淑彬2吧”轉轉。“我比較喜歡和他聊預測地震方面的經歷。當然,也會在貼吧里發帖支持他。”相同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成為了不見面的朋友和地震研究領域的親密“戰友”。“我們現在都比較懂新防震減災法,雖然可以監測,但是我們都不會擅自發布預測信息。”
他也有自己很不認可的“土專家”。“比如,云南那個網友,我就覺得他根本就不是很懂地震預測。他的所有說法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
專家意見
“群測群防”可提高防震意識
據了解,在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后,我國開始了“群測群防”。1975年,我國就曾成功預報了遼寧海城地震。后來,由于國家臺網的密集建設,民間監測逐漸淡化。直到汶川大地震后,“群測群防”再次被提及。
據地震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地震預測存在著4種方法。1.從西方引進的地球物理法,簡單說就是地震報地震;2.利用地應力的方法來預測地震;3.觀察地球物理場代用指標的變化,如次聲波、大地微動,以及地下水的水位、微量元素含量、動物異常行為、地聲、地光異常變化。這些現象,群眾也可以直接觀測到;4.利用預測學的理論來研究地震發生的規律。“其實,第3種方法就是區別于主流地震學界的‘土辦法’,依托‘群測群防’來預測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預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程萬正昨日表示,“群測群防”不僅可豐富地震預測的信息,而且可以提高群眾的防震意識。“應該鼓勵,也歡迎老百姓向其所在地的防震減災部門反映情況。”
編輯:肖亭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