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舉槍,瞄準,扣扳機,放槍,再舉起……整個下午,田富剛都在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的射擊訓練館里重復著這樣的動作。
整個訓練館里只聽得到隊員們扣動空槍扳機的輕微聲響,枯燥得讓旁觀的記者幾乎要閉上眼睛。訓練結束后,坐在輪椅上的田富剛露出了笑容:“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可以留下了。”
22歲的田富剛是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機械維修工人,在“5·12”特大地震中被倒塌的廠房砸中后腰,腰椎爆裂性骨折造成下半身癱瘓。手術治療結束后,他接受了康復治療。喜歡運動的他在去年殘奧會后許下一個心愿:如果雙腿無法恢復功能,就爭取做一名殘疾人運動員。
在四川華西醫院地震傷員康復中心和媒體的幫助下,4月初,田富剛得到機會去省射擊射箭隊試訓。教練王萍說,田富剛比較有天賦,能靜得下心,比較適合練射擊,而且幾次實彈測試成績不錯,因此決定把他留下。
在射擊隊訓練,吃住不用花錢,每天有20元的補助。如果在全國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還有機會入選國家隊。
“這下總算安心了一點,未來有希望了,”他說。
與他有同感的還有什邡市紅白鎮的何芳。地震將她6歲的女兒埋在幼兒園的廢墟下兩個多小時,夫妻倆和其他家長一起用飯勺和手將女兒刨了出來,“刨得手指頭都滴血了。和女兒一起被埋的6個孩子只活下來2個,現在想起還很后怕。”
女兒獲救后一度不敢在屋內睡覺,至今還要人抱著才能入睡。住在帳篷和板房的生活讓何芳夫婦缺少安穩的感覺,一度陷入迷茫。年初,她和表姐在板房區附近搭了一間“板房發屋”,雖然設備簡陋,但光顧的客人還不少。除了理發,她們還可以為顧客做簡單的發型,每天都能收入一、二百元。
“為了女兒,我們要堅強地生活下去,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忘記地震帶來的傷痛。”何芳說。
汶川地震使150多萬人失去了工作或土地,就業成為抗震救災工作的一個重點。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明確要求:實施就業援助工程,加強對青壯年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對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訓、勞務輸出等,解決就業問題。
據四川省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數據,截至四月初已有120多萬人重新找到了工作。對口援建單位也為此做出了貢獻,如江蘇省就組織企業赴對口支援的綿竹舉辦專場招聘活動,鼓勵援建單位優先聘用當地人。迄今,江蘇省已向四川災區提供有效崗位信息6萬多條,為災區民眾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機會。
但受金融危機等外部條件的影響,今年災區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地震也改變了許多受災者的生活方式,使他們不得不重新作出艱難的改變。
北川縣永興板房區管委會主任賈德春的轄區就有約7000名勞動人口,當地勞動就業保障部門和管委會先后組織過焊工、車工等技術培訓,并提供了一些就業信息,但目前找到工作的人不到一半,還有4000多人仍處于失業狀態。
賈德春說,居住在永興板房區的大多是北川縣城居民,之前不少人靠出租門面房和經營小生意掙錢,不需要什么技術,也不必出太大力氣。他們賴以生存的固定資產在地震中化為烏有,一時無法接受現在的生活方式,“實現就業必須從轉變觀念開始。”
但同時,他也承認,有些人上了年紀,又沒有一技之長,轉變起來并不容易。而培訓大多要求受訓者原先有一定的基礎。
42歲的付華建就是永興板房區的居民,地震之前是建筑工頭,之后到現在還沒找到工作,“年齡大了,不好找。現在就在坐吃山空。”
去年12月,他和幾名同鄉去附近駕校報了名。“就盼著趕快學完拿到駕照可以早點找到工作。”付華建說。
賈德春說:“就業問題也是現在我感到壓力最大的問題。工作對于災區老百姓來說太重要了,是他們未來的生路問題。”
對很多受災群眾來說,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就為未來找到了一個目標。也讓他們擺脫地震陰影,開始新生活。
編輯:肖亭 來源:新華網成都5月4日電(記者吳陳 苑堅 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