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 |
以人為本,科學救災,群眾生活恢復正常。
大地的創傷尚未彌合,余震的危險還在繼續。但災難造成全市城鄉住宅房屋倒塌、拉裂、危房面積達3971萬平方米,數十萬群眾無家可歸。安置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全面搞好衛生防疫,嚴防次生災害,維護社會穩定等抗震救災工作接踵而至。作為全市人民的“主心骨”,市委、市政府本著“先生活、后生產,先民生、后發展”的原則,抗震救災始終保持了科學、有序、高效地進行——
震后次日凌晨,城區部分地段實現低壓供水。
震后5天,城區廣播電視網絡暫時恢復。
震后6天,城鎮供水、供電、供氣主管網和通信基本恢復。
震后10天,通往各鄉鎮的公路全線打通。
到7月下旬,全市設置群眾安置點1500多個,搭建簡易防震棚4.1萬平方米;發放各類帳篷11.9萬頂、篷布1.6萬件;搭建活動板房4.9萬套,建成農村臨時過渡房6500套。70多萬受災群眾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同時,江油嚴格兌現國家補助政策,累計發放救助金6.69億元、糧食3.14萬噸,確保全市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全市科學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期間,組織4.7萬名群眾有序轉移,實現了零傷亡目標。
不僅如此,同樣遭受重災的江油敞開博大胸懷,接納安置了來自北川、平武等地的26000多名災民。
血濃于水,八方馳援,抗震救災取得決定性勝利。
江油的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5月下旬開始,北京市、河南省的12000多名援建者緊急馳援江油。為幫助江油抗震救災,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冒著余震不斷的威脅,頂風雨,戰酷暑,沒日沒夜地戰斗在板房建設工地。由于氣候不適,勞累過度,一些施工人員病倒在了工地。很多施工人員的身上出現了紅斑、水痘等過敏反應。河南省三門峽市建委主任史玉亮,在組織施工隊伍援建戰旗鎮活動板房時,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可是由于工期緊,他只能含淚給家里打電話對母親的后事進行安排,自己一直堅持戰斗在施工現場。正是憑著這種患難與共,和衷共濟,傾力相助,無私奉獻的精神,援建者們高質量地完成了搭建4.9萬套活動板房的任務。
與此同時,江油積極爭取紅十字會、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的援助,成效斐然。湖北荊州援建江油一中教學樓,投資1200萬元;北京草橋實業公司捐建太平街小學,投資1000萬元;上海紅十字基金會捐建江油市精神病醫院,投資3800萬元……一筆筆飽含愛心、凝聚著中華民族手足情深的款物,源源不斷地送到重災區江油。據統計,目前江油共收到援助資金2.19億元,為抗震救災取得決定性勝利和災后恢復重建,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