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在北川老縣城,一位母親在悼念孩子。
當日是母親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也再度開放,供當地群眾進入祭奠。祭奠人群中不乏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她們紛紛前來悼念自己的骨肉。(新華社記者江宏景 攝)

4月2日,當地群眾在北川老縣城祭奠親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老縣城于4月1日至4日解除封禁,北川籍群眾可進入老縣城祭奠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難的親友,前來吊唁的人群絡繹不絕。新華社發(鐘敏攝)

4月2日,在北川縣老縣城的山頭上,吊唁者放上一束紅色的塑料花,祭奠逝去的親人。新華社發(鐘敏 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5·12”,中國傷痛之日。一年前的這一天,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天塌地陷,山河破碎,同胞罹難,舉國同悲。
震后這一年,是艱難而非凡的一年。黨中央、國務院領導英雄的13億人民直面災難,與死神爭奪生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中國勇氣、中國力量、中國智慧震動也感動了世界。
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實踐,讓我們收獲了許多極其寶貴的啟示。以人為本的宗旨、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尊重科學的理念、民族精神的升華,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不斷推動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走向進步,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我國將今年的5月12日定為第一個“防災減災日”,以此提醒人們居安思危,常存憂患之心,增強防災意識,清醒地面對自然災害的風險、威脅和挑戰。
應對災難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人文關懷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災后重建的第一主題
“新家肯定比地震前的家更好。”盡管眼下還住著板房,張碧英卻已經開始憧憬她的家鄉映秀鎮重建后的樣子。4月中旬,汶川地震震中映秀災后重建總體規劃通過審批。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信心來自于一個細小的回憶。
那是去年6月,中鐵十六局的職工來給映秀搭建過渡板房。一天晚上,張碧英發現,幾個已經累得沒力氣說話的援建者脫下手套,用手掌摸索板房邊緣。一問才知道,他們怕建造過程中留下鋒利邊角,劃傷住進來的受災群眾,每天干完活都要這么摸一遍。隱患排除了,他們自己的手卻不斷被劃破。
張碧英十分感動,她說:“人家替我們考慮得這么細,這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她相信,有這樣的工作態度,映秀肯定能建成一個美好的地方。
以人為本,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歷程中,人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這四個字沉甸甸的分量。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災的全過程中,全國人民和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充分體現了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人文關懷精神。三天“全國哀悼日”的設立,更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對人的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