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穩定網
災后穩定局面,是在政法機關人員、辦公辦案用房、設備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取得的。尤其是北川縣干警死亡和失蹤人數占全縣警力近三分之一,辦公樓全部倒塌,車輛、設施大量損毀,辦公條件基本喪失。
德陽、廣元等重災區公安警力占總人口比重在震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大地震發生后,公安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從全國調集1萬多名精銳警力緊急馳援災區,緊急采購調撥大量裝備物資支持災區公安工作。這樣大規模的全國性警力調動集結是前所未有的。
即便如此,震后初期的辦公條件仍難在短期內恢復,但維穩工作刻不容緩。于是,“流動警務室”、“帳篷法庭”便出現了。
本刊記者其時在災區采訪時經??吹?,受災群眾轉移后,特警隊員還在危險中守護著群眾被掩埋在廢墟中的財產;深夜,一處處新建成的帳篷、板房安置區里,特警隊員睜大雙眼,守護著百姓的安寧;在震毀的銀行金庫外,特警隊員在值勤站崗;災區的水源地旁,特警隊員在日夜執勤;救災物資發放現場,特警隊員在維持秩序……
據公安部門分析,其實一些人的犯罪動機是在一閃念中形成的,特警的出現,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使他們不敢最終作出犯罪的行為,這是四川地震災區治安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對于災區發生的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對于搶劫和盜竊受災群眾財物,盜竊和破壞災區電力、水利、通訊設施等案件,政法部門做到依法快偵、快破、快捕、快審、快判。
政法機關災后恢復重建提上日程后,四川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災區政法機關技術裝備更新和辦公設備改善,39個受災縣的政法機關基礎設施建設全部納入災后重建規劃。今年5月初,全省災區受損的1104個派出所、1565個社區和農村警務室全部恢復辦公。
新招錄的公安民警也補充到災區公安機關,四川省委政法委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近年來全省新招政法干警2萬余人,災區的警力隨之得到了明顯的充實和加強。
基層政法單位的布局,除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外,更多的是化解矛盾糾紛,直接服務受災群眾。一年來,六個重災市(州)集中安置區建立各種調解組織和法律咨詢室1678個,排查矛盾糾紛38715件,調解因災引發的矛盾糾紛56340件,筑牢維護災區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震后,四川省監獄系統共轉移服刑人員7322人。轉移之前四川監獄系統面臨的嚴峻形勢前所未有。地震造成四川省監獄受損嚴重。地震災害導致全省監獄監管用房受損24.5萬平方米,其中危房9.6萬平方米。由于大批監舍成為危房,全省監獄有10074名服刑人員只能露天看押,給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帶來巨大困難,對服刑人員的人道保障造成不利影響。更為嚴峻的是,眾多服刑人員在監內狹小空地集中露宿,缺乏可靠的警戒、防范設施,極易導致打架斗毆、越獄脫逃、哄監鬧事、騷亂暴獄等惡性事件發生,監管安全壓力極大。
轉移行動的范圍和規模也前所未有。轉移行動涉及10多個監所,轉移服刑人員達7000多名。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四川省監獄涉及面最廣、轉移數量最大、動用警力最多、轉移時間最緊、轉移頻度最快的一次集中調犯行動,創下了四川監獄的歷史之最。
據統計,震后,四川省共出動警力69萬人次投入抗震救災和維護災區穩定,出動警力16.9萬余人次加強交通要道、路面巡邏盤查和黨政機關、金融、郵電、廣電等重點單位的安全保衛工作,出動警力4.5萬人次擔負受災群眾安置點、救災物資存放點等重點部位的守護任務。
開拓新路子
四川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懷臣說,在全面貫徹落實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維穩方略、舉措的基礎上,堅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是有效應對災區維穩新挑戰的強大動力。
面對各種勢力加劇災區滲透的嚴峻形勢和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的巨大難度,以及涉災諸多問題的復雜情況,四川各級、各部門不斷創新維穩工作思路、措施和方法,有效應對新形勢、新挑戰。
例如:因時因地制宜實行交通管制措施,確保災區道路暢通和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工作順利開展;在集中安置區建立各種管理服務機構和調解組織,方便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建立涉災矛盾糾紛綜合化解處置機制、“綠色通道”和備案把關制度,妥善處理涉災問題。
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土地和房屋損毀,涉及土地權屬、婚姻家庭、財產繼承、債權債務、房屋買賣、案件執行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大量涌現。為了緩解非常態下法律適用的不足,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及時成立了涉災法律適用問題應對小組,對涉災案件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研究。如針對災后重建中的土地權屬問題,向省政府提出了《關于解決災后重建中土地權屬問題的建議》。
在對涉災惡性案件依法進行“嚴打”的同時,對那些情緒不穩的受災群眾在非常情況下的違法行為,則依法從輕處理。
目前,四川地震災區社會穩定,但維護災區社會穩定的困難和壓力仍然較大,恢復重建中民用爆炸物品使用量激增,管控難度大。在刑事案件總體下降的同時,侵財型刑事案件出現多發現象。為災后恢復重建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仍然是政法干警的工作重心。
編輯:肖亭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文/楊素宏肖和平 記者肖林湯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