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荷永和他的心靈花園工作站。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今天是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災難發生的時刻早已遠去,但在人們心里刻下的傷痕卻仍不容忽視。北川馮翔自殺后,一位北川中學老師找到駐扎在校內的心理志愿者說,他羨慕馮翔,因為他自己不敢自殺。
一年前,成千上萬的心理志愿者趕赴災區,“創傷后應急障礙(PTSD)”和“暴露療法”經常見諸報端,三四個月后,留下來堅守的已為數不多。
災區重建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人們心靈家園的重建卻還需要更多時日。
這股傷心一兩年也好不了
去年地震發生時,青川縣關莊鎮郵政局臨時工何先倫到鎮里送報紙,躲過一劫,而他的親人,幾乎全部喪生。一年來,何先倫總能想起他們,他睡不著覺,睡著了也要做噩夢,夢到老家的房子。
他現在帶著兩個已成孤兒的外甥女生活,在她們面前,他很少流淚。但他一個人待著時卻忍不住傷感,送郵件騎著摩托車送信會哭、看電視也會哭。
即使在和記者說話時,也能看到他強忍的淚水在紅紅的眼圈里打轉。今年春節時,何先倫依舊去送信,回家后讓老婆把小孩帶到別人家去,他自己一個人在家吃了碗方便面,然后放聲大哭。何先倫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能夠準備好和兩個小孩說說地震的事,“這股傷心,一兩年時間也好不了”。
劉祖蓉住在綿陽永興板房區。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坐在輪椅上看著電視,旁邊放著一雙拐杖。
地震前,劉祖蓉住在北川縣委大院里,丈夫在縣政法委工作,兒子學習很好,喜歡畫畫,想考清華北大。地震中,丈夫不幸遇難,兒子右手殘疾,成績下滑厲害。而劉祖蓉12年來一直生活在輪椅上,以前是個樂天派,現在卻淚水漣漣。
她說過去的事就像放電影一樣。地震前一天,丈夫和兒子都圍在她身邊說話。劉祖蓉不停地擦著眼淚,說:“我以前不會哭的。”即使在地震發生后看到丈夫被壓在廢墟下的尸體,她都沒有哭。她“堅強”地照顧兒子,幫忙去學校救人,安慰別的遇難家庭。兒子,是劉祖蓉活下去的動力。
“現在多說一句就會流淚。”劉祖蓉住的板房區,過去的熟人只有一兩個,但她們之間也很少聊天。
5月2日,劉祖蓉拄著雙拐回北川縣城祭奠亡夫,“十幾個鏡頭對著我,我當時什么都不想說,只想回家”。她傷心,有時也生氣,因為旁邊的人偶爾會用言語說她的家庭殘缺,盡管那個人自己也失去了女兒。
申荷永是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分析教授,他組織的心理志愿者救援隊在去年5月就進駐北川中學等地,堅守至今。
“我們現在是嚴陣以待、如履薄冰。表面上看起來也許很平靜,但實際上可能危機四伏。”申荷永舉了一個例子,前兩天還有一位男老師找到他說“自己不敢自殺”。“馮翔自殺了,社會關注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很大壓力。這也是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擔心的原因。雖然他可能羨慕那個自殺的人。沒有自殺的人隨處可見,但是我們看不見那些想自殺的人。”
申荷永一開始就將心理救援項目周期設定在3年,其中不乏與災區重建規劃有關,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他認為“這是可行的”。3年中,前6個月是應急心理援助。人們會在災難發生后短時間內建立起自我防御機制,創傷后應急障礙一般會潛伏半年到一年的時間。6個月到1年或一年半左右,是心理救援第二個階段,轉入恢復期心理輔導,而一年以后則是第三個階段,即心理重建。
防火防盜防心理志愿者
“一周年是個節點。”申荷永說,根據以往經驗,不排除在外界因素誘發情況下,這次(一周年)以后也可能出現更多自殺的人,對于有“自殺情結”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敏感時期,而前一次自殺會給以后帶來負面效應。
一年前,成千上萬心理志愿者趕赴災區,進行心理援助,可以稱為中國心理學界第一次大規模實踐行動。半年以后,在心理學圈兒里,卻常有種說法,災區“防火防盜防心理志愿者”,源于個別心理志愿者急功近利、不負責任地進行心理研究。“夸張出格的問卷問題、讓受訪者不斷重復,都有可能造成二次心理傷害。”
申荷永的“心靈家園”團隊在去年5月22日進入北川中學,沒有離開過。記者去年5月底到北川采訪時,學校里熱鬧非常,來訪的領導、明星、志愿者源源不斷。那時,時任北川中學校長的劉亞春就跟申荷永說:“等這陣兒過去怎么辦?孩子們會很失落。”
“整個災區,1個月以后,就有兩三千心理志愿者離開了,2個月以后,80%左右的人離開了。學生很失落,失落到絕望,絕望到想自殺。”
“盡管有自殺這種不幸事件發生,在遇到這么大災難的情況下,可以說,我們的心理恢復已經很有效了。心理恢復需要條件,要靠整個社會的關注。心理恢復是有規律的,心理重建是有成效的,心理學者也是需要檢討的。”
“災民們有了家,慢慢安定下來,也不要再打擾他們了,就讓傷口慢慢地、靜靜地愈合。”
一年的心理救援工作有時還是超出了申荷永的預料。剛進北川中學時,他給孩子們做了一份測試,讓孩子用畫筆畫出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當時地震已經過去了。我們最初的設想是,孩子的過去是地震,現在是板房生活。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孩子們畫出來的作品,過去是地震以前,現在是地震,是死去的親人和同學、房屋倒塌,沒有板房,堰塞湖的水沒落。”
心里的地震仍未過去
“對我們來說,地震已經過去了。但對很多孩子來說,地震還是現在。”申荷永說,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完以后是他們的工作重點,9月份,他們將著重重建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我們期望的最好的結果,是在3年以后,不僅僅是心理恢復,還要創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先講這些還太早。”孩子們畢業以后的心理救援,也是申荷永關注的重要問題,現在,他們還和已經畢業的孩子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聯系。
編輯:鄧京荊 來源:廣州日報 (文圖/記者李穎、王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