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維港畔的辦公室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香港的存在價值就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這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核心競爭力就在這里。” 中新社發 鄭祚聲 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眼中,中國內地與香港其實是“父子”血親,兩地關系密不可分。他更相信,對于兩地親密而互利共贏的關系,“香港的老百姓心中是有數的,看得很清楚。香港市民感謝祖國的支持,也認同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身份。”
國慶六十周年臨近之際,有“低調大王”之稱的蔡冠深在維港畔的辦公室接受中新社專訪。常常往來于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他,對兩地關系發展頗有感受。
“不能說哪一邊占了便宜或吃了虧”
先從經濟角度看,這位五十二歲的實業家算起了賬。改革開放之前,香港作為自由港、轉口港,對國家幫助不少,可說是進入中國的南大門;而香港的食物、飲水及很多日用品也基本來自內地,兩地已是互相幫助、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內地飛躍式的發展為香港提供巨大商機,并帶動了香港經濟轉型;香港的投資也促進了內地的就業并帶動了產業發展。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確令國家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除了走向世界的“中國制造”之外,國家的產業正在向“中國創造”發展。
現在,香港的投資占了全國外資投資的四成多,“這是很龐大的數字”,內地港企更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香港也成為經貿投資、旅游交流的一個國際平臺。所以,兩地關系更為緊密。
蔡冠深強調,內地與香港雙方互利互補,實現了雙贏,“不能說哪一邊占了便宜或哪一邊吃了虧。”他以CEPA為例,一方面,國家給了香港優惠;另一方面,香港也幫助內地的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較快地與國際接軌。
“香港給國家作貢獻,國家給了香港發展的機會,”蔡冠深快人快語,“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香港沒有今天;也可以相對地講,沒有香港,國家的改革開放可能會成功,但不一定有今天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