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國式道路
僅憑數字并不足以顯示全球經濟勢力平衡的東移,還有若干場景可以反映出這一時代思潮。文章稱,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便是美國財長蓋特納6月在北京大學的演講。這里的學生在不久前本應是最為恭敬禮貌的聽眾,然而,當蓋特納試圖說服一位提問者中國的美債投資“非常安全”時,學生們都笑了。也許,這就是新經濟秩序肇端的跡象。
“僅在數年前,從沒有人想過中國會成為全球經濟救星,畢竟中國經濟倚重制造業,依賴美國這個世界經濟發動機的需求。不過現在,美國要讓位了。”文章說。
文章將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評價為“迅捷有效”。文中這樣引述一名世界500強企業高管對中國政府在危機來臨之際開始的全國范圍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在美國,對項目的反對聲仍是大行其道,在中國卻截然不同。他們在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想法進行建設,進展非常快。”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危機中的強勢表現而被西方熱炒的“G2”(中美共治)話題同樣被《時代》提及。文章敏感地指出,中國政府正在尋求、并將肯定會得到在IMF的更大的投票權;而作為華盛頓最大的債權人,中國正在表明對美國經濟政策的關切——這一點在上周剛剛結束的中美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S&ED)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中國正在逐漸公開自己的雄心……”文章寫道,“它迄今為止的成功,可能也會鼓勵其它發展中國家采取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中國經濟不是海市蜃樓
不過,說到中國能否拯救世界的問題,《時代》認為,也許最佳答案是:還不行。
文章肯定了中國整體經濟的活力,但也對中國經濟表現的質量提出了疑問。文章注意到中國國有銀行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國企發放的貸款額,在今年前六個月已達到1.1萬億美元,超過了2008年一整年,“令人吃驚”。華爾街雜志《格蘭特利率觀察家》在最新一期的文章中則將中國目前的信貸繁榮和導致美國房市泡沫的的信貸洪流相提并論。
此外,據美國惠譽評級公司一份報告表示,中國的貸款一路攀升的同時,公司利潤卻在逐步衰減。文章指出:“這也表明,中國可能正在孕育自己的金融危機,一旦刺激計劃的沖擊力減緩,危機就會顯現。”
“這樣的警告很重要。”文章寫道,“中國的經濟繼續保持強勁,但僅靠它單槍匹馬不足以讓世界經濟復蘇。規模很重要。”
“中國可以提供幫助,但它依然是一個相對貧困的國家……中國面臨巨大的挑戰,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就這一層面來說,它最關心的仍然是在經濟上拯救自己,而不是別人。”
不過,盡管如此,《時代》仍認為,“中國經濟的彈性并不是海市蜃樓。如果中國政府可以順利度過這次全球危機,其領導人的聲譽及信心都會大大增加。一個經受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低迷考驗的經濟模式,將在發展中的世界產生不可否認的吸引力,華盛頓共識將徹底失去魅力。在危機之前,中國就在崛起,其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世界其它地方舉步維艱之時,情況更是如此。中國還不是世界經濟領袖,但它將要成功。”
編輯:寧波 來源:東方早報(馬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