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跨國企業中對具有全球意識畢業生的需求有增加的趨勢。到底什么樣的留學生受到企業青睞?浙江寧波一家大型外貿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陶季先生給出了他們的答案。他說:“他本人對中國的文化應該是熱情的,至少他懂中國的人情世故。國外辦事處的單子通過他們下到中國的生產廠家來,這樣的話,他們需要懂得中國的人情世故。在中國假如說留學了三四年的話,他基本上能了解這些東西。”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對外籍人士在華就業有相關的規定。中國主管人力資源的部門曾表示,在積極吸引中國缺乏的技術工人和高級技術管理人員的同時,將嚴格限制一般勞務人員來華就業。此外,外國留學生畢業后在華就業,必須辦理就業許可證;在辦證前,他們必須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但是據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張翼研究員介紹,由于中外學制不同,外國留學生在本國的學習過程中可能已有工作經歷,加上服過兵役等都可算作工作經驗,工作經驗的要求不會對大多數的留學生就業造成影響。
想要在中國工作的留學生們看重的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淘金”機會。中國文化的魅力在吸引他們來到這塊古老土地的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大概沒有想到,他的電影,曾經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紅高粱》,不僅開啟了他的國際知名導演之路,還改變了遠在西非的貝寧的一個名叫多羅泰的年輕人的命運。
多羅泰有個中文名字——張非,也就是要做“非洲的張藝謀”。1998年,當時還是生物老師的多羅泰,看到電影《紅高粱》,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說:“電影是我的愛好,但是我沒有想到,我會把電影當成專業。我看了張藝謀的這個片子,就改變了我的生活理念,我的生活、我的工作,什么都改了。”
2000年,多羅泰來到中國從事電影專業的學習。在經歷了7年的學習后,他終于等到了和偶像一起工作的機會,進入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組實習。他說:“理論跟實際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學校學的都是理論,拍是拍,但是拍的沒有那么大,在學校,很少能夠跟名導演學習,所以他給我這個機會,到現在一直都在影響我。”
誠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還是新生力量。多羅泰在家鄉看的也是法國電影為多,但他卻從張藝謀的電影中看到了非洲電影可以借鑒的模式,甚至還看到了中非文化中許多共通之處:濃厚的家庭觀念、熱情和與人為善的待人方式,等等。這些都讓多羅泰萌生了在中國開影視公司,拍攝紀錄片的想法。他說:“我主要是要用電影讓中國了解非洲,非洲也了解中國。為什么說中國發展?我就想告訴他們,這是怎么來的。每個人做應該做的,每個人努力工作,國家才能發展。我的想法是這樣,我就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
和多羅泰一樣,在中國的每個外國學子都在追逐著自己的夢想,對他們來說,這個波瀾壯闊的舞臺,必將帶給他們更寬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寬廣的未來之路。
編輯:寧波 來源:國際在線(實習記者 楊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