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發表署名杜平的評論員文章認為,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個體能力和社會能量獲得前所未有的釋放,成功打破千百年承襲的“集體貧困之鏈”。生存危機感已不再是社會生活核心內容,中國終于跨越一道巨大歷史門檻。基本生存需求獲得保障后,人民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包括機會均等、社會公正和實現個人價值的自由。這是一道更高的歷史門檻。
文章說,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還有一部分人依舊貧困。但是在總體上,中國在貧困中循環往復的漫長歷史已經終結,曾經揮之不去的生存危機感已不再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
文章認為,這一歷史性巨變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指引。文章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國絕大部分人口告別了貧困,基本教育的普及使民智獲得前所未有的開化,越來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產階層攀升,國強民富的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有希望。
在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得到滿足之后,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整個社會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角落都面臨著必須隨之改變的命運。過去為求得基本生存而形成的某些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都有可能被冷落、被淘汰、被拋棄。中國未來的演變進程,將因此而充滿變化。
文章指出,最值得關注的變化之一,就是主導性文化的傾向在轉變:過去是以克服物質匱乏的目標為重心,將來則是以增加和分享物質豐裕為重心;過去,整個社會都圍繞著實現經濟繁榮的目標運行,而未來社會的主體訴求是要建立自由表達的體制,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去挖掘物質繁榮所蘊含的各種可能性。
文章稱,中國社會一切變化的本質,歸根結底就是人在變化。改革開放后,在安全無虞和物質殷實的環境里,張揚個性、獨立的傾向會日益普遍。
隨著人口結構在不斷變化,“中國人”的特征也在變化。今日中國人已經不同于過去,未來中國人又將是另一種“新人類”。他們在安全和繁榮環境中成長,已經或即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為對付貧困而結成的命運共同體正在分化,社會階層和利益訴求日益復雜和多元。
文章認為,在過去60年里,中國執政黨完成了三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一是用政治革命的手段建立和鞏固了政權;二是用經濟革命的手段使中國擺脫了貧困;三是為了擴大自己的代表性,容忍了非正統社會力量的成長。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闡述“人類需求層次論”時說,人的需求是無止盡的,在擁有足夠的面包之后,其他需求便接踵而至。文章稱,當前中國社會的現狀大體也是如此。在基本的生存需求獲得保障之后,人民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包括機會均等、社會公正和實現個人價值的自由。這顯然是一道更高的歷史門檻。
編輯:寧波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