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1971年4月1日,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因“文革”爆發而缺席此前兩屆比賽的中國隊最終參賽。在比賽期間,美國乒乓球隊獲準隨后訪華,成為當時的爆炸性新聞,由此拉開了“乒乓外交”的序幕。作為隨團記者,人民畫報社記者黃韜朋見證了那段難忘的歷史……

第31屆世乒賽期間美國運動員科恩接受莊則棟贈送的禮品。

第31屆世乒賽期間中國代表團在駐地櫻花園招待各國代表隊。

第31屆世乒賽開幕式。
采訪如同上戰場
1971年,第三十一屆世乒賽舉行之前的國際輿論認為,沒有高水平的中國隊參加的世乒賽,就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大賽。因此,1971年1月25日,日本乒乓球協會會長后藤鉀二一行四人來到北京,邀請中國乒乓球代表團。但當時日本國內的極右翼勢力和臺灣反動勢力也放出風聲,中國隊如果參賽,要對中國代表團進行干擾和破壞。國家體委將這一情況上報中央,請毛主席、周總理決定。
當時正值中蘇交惡,中美關系還很嚴峻,中日也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但毛主席、周總理都力主中國隊應該參賽。毛主席在報告上批示:我隊應去,并準備死幾個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作為代表團的隨團記者,黃韜朋說,“當時聽到傳達主席的批示,感覺自己這次不是完成一般的采訪任務,而是好像要上戰場一樣。”
由于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第一次出國,中央對此次參賽非常重視,1971年3月16日晚,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即將出發的全體代表團成員。對于代表團的行程,周總理事無巨細地一一囑托,接見一直持續到凌晨三四點鐘。最后,周總理和代表團的成員一一握手。
雖然過去了近四十年,但回憶起和周總理的那次握手,黃韜朋依然十分感慨,“當時周總理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十分清瘦。但當他握住我的手時,我感覺到他十分用力,眼睛盯著我,充滿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