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大國思維”,近來一直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掛在嘴邊的概念。日前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李稻葵強調,在“新興大國思維”下,未來中國發展須考慮兩大因素:中國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及中國與世界的雙向影響關系。
邁進泳池的大象
李稻葵說,“新興大國思維”最根本的思想是經過建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飛速發展,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大國,“這是事實,并不是我們自己宣稱的”。官方統計顯示,二00七年中國GDP達到二十五點七億元人民幣,雖然人均GDP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后,但經濟總量超過德國、躍進“世界三甲”已是大勢所趨。
在李稻葵看來,成為大國的中國好似一頭邁進泳池的大象,“毫無疑問我們要學習游泳,但必須看到,我們的進入不僅讓泳池的水位大幅度地提高,也對泳池里游泳者的行為產生了影響;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一條小魚,也不只是在簡單地學習游泳,而是我們的行為可以影響整個世界。”
當今中國與世界的雙向影響關系是李稻葵“新興大國思維”著意強調的部分。他指出,改革開放前或改革開放的頭十幾年,人們的潛意識里或許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波動的受影響者,而不是世界經濟波動的產生者;中國是國際游戲規則的接受者,而不是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和參與者,但今天中國的情況已完全不同。
“現在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是互動、雙向的關系,不僅世界影響中國,中國也在影響世界;中國不僅是國際游戲規則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游戲規則演變的參與者。”李稻葵說。
去年下半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成為他眼里中國與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新例證。“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客觀影響了中國,中國的四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也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由于中國已是大國,所以中國的事就是世界的事,世界的事就是中國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中國與世界不可分家了。”
未來發展兩大考量
李稻葵總結說,中國的“獨特”之處在于近三十年的發展速度可以用“神速”來形容,超過了美國上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后、日本明治維新后乃至德國統一后的發展速度,而且中國的發展模式與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都不相同。
“從極為落后、人口龐大、人均資源極度匱乏的經濟體發展到今天的大國,中國下一步怎么發展對全世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果發展成功,亞洲、非洲等地的后來者可以借鑒,否則對現有發達國家及想跟中國學習的發展中國家都會造成負面影響。”李稻葵說。
同時必須看到,由于事實上中國已成“標桿”國家,全世界不僅在關注中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中國的影響,中國在解決資源、環境、社會矛盾等問題上的表現不僅關乎自身,也在影響世界,這是中國未來發展需要考量的另一因素。“比如節能減排目標,它不僅為中國的發展奠定基礎、探索道路,同時對世界也是一個貢獻,事實上這就是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
“可以這么講,中國現在的任務不僅是發展,讓民眾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而且要通過發展證明我們政治、經濟、社會等基本管理體制的合理性,這本身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李稻葵強調。
金融動蕩時代“兩手抓”
作為研究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知名經濟學者,李稻葵表示,在當前國際金融格局大洗牌之際,如以“新興大國思維”為出發點,中國應同時采取兩項戰略來抓住金融動蕩時代帶來的機遇。
其一,做好與民生直接相關的事情,比如擴內需、保就業、產業結構轉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等。“并不是說這就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分開了,中國只做好自己的事,而是中國要把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先做好,這是目前的第一要務。”李稻葵說。
其二,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改革。他表示,事實上中央政府正在這么做,已在不同場合、通過不同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改革。比如積極同中國貿易伙伴進行雙邊貨幣互換談判、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乃至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尤其是國際貨幣資金組織的改革等。
李稻葵強調,以上兩件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需要兩手都要抓。“中國做好自己的事可以在國際上傳遞出負責任大國的信號,這對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改革絕對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改革可以幫助中國解決與民眾生活直接相關的重大問題,至少有助于全球化進程繼續前進,不至于放緩甚至走回頭路,而只有在全球化進程繼續前進的大前提下,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
編輯:寧波 來源:中新網(記者 德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