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三十歲的事情,四十歲去做;四十歲的事情,五十歲做……這是那一代電影人的命運,因此,他們跨白駒以追時日,滿懷理想,一腔激情,歲月催人人不老。
中國電影的“第四代”。
這是一個滿含道德溫情的稱呼,盡管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異議,但是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那一代人的集體名詞。
循著“第四代”導演作品的軌跡,去破譯這一代人的心理編碼,我們看到的是社會的責任感,看到的是歷史的使命感。在這一代人的心中,理性主義是一面高揚不倒的大旗,現實主義是他們所有藝術追求的起點,敬業、執著則是他們一直以來的精神。
今天,年輕的導演們很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比如“還要說什么呢?我的電影里已經陳述了我的觀點”,這話用在“第四代”的身上是最合適的了。他們是用作品說話的一代。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化在影片之中,把自己的生命也交給了電影事業。
“第四代”是一個電影創作群體的統稱,因此,透過他們的作品,人們看到的“第四代”的風景如叢林里奇彩的光譜一般,光怪陸離;如叢林里的生命一般,錯落有致。但是它們服從于內在的規律,在電影創作者、時代和影片文本之間存在著起承轉合的關系,相互影響,彼此滲透。
一個時代的背影
“第四代”導演是失去神話庇護的一代。他們成就于自己生活的時代,也遺憾于自己生活的時代。
他們多數出生在1940年左右,是在黨的培養下,與共和國一起成長;他們普遍接受了完整而系統的電影教育,只有少數是在工作實踐中,在攝影棚里自學成材。十七年電影是他們受教育的基地,老一代電影人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在成長期內,他們可謂一帆風順。然而正當他們處于當打之年時,文化大革命到來了,他們的創作激情被延遲了十年。
如果假以十年的時光,“第四代”導演創作的春天就不會是1979年,而是1969年左右。也許歷史喜歡開開玩笑,孟老夫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說法注定要在現實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印證。因此,“第四代”的作品從一開始就不是輕盈的,而是嚴肅、莊重和深沉的。他們最初的作品《生活的顫音》和《苦惱人的笑》就是對曾經生活的時代的反思。關于這個開端,黃健中曾如是說,“它不是號角,只是千頃旱地一棵苗,隆冬過后的一點新綠。”“第四代”從歷史的災難中走來,他們一開始就十分冷靜,在他們的肩上,除了用電影思索人生、思索歷史之外,還有一副重擔——探索電影本體的表現力、喚回觀眾對電影的感受力。
顯然,這不是一個或者兩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楊延晉、吳貽弓、謝飛、黃蜀芹、吳天明、顏學恕、滕文驥、鄭洞天、胡炳榴、黃健中、張暖忻、丁蔭楠、王好為、陸小雅、李前寬、肖桂云、韋廉、翟俊杰等等就這樣一一登場。在1979年到1983年的四年時間里,他們用自己的理性和熱情創作了新時期電影的第一個高峰。張暖忻、李陀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成為“第四代”的理論宣言,吹響了開拓電影本體表現力的號角。“第四代”作品的反思精神和關注現實的敏銳眼光,觸動了觀眾的心靈,成功地留給觀眾一個時代的背影。這個背影是一個時代在一代人身上的投影。
漫步“第四代”的風景
失去神話光環的“第四代”,無須再為營造神話而煞費苦心。于是,他們走向生活,將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以小見大,敘宏大于幽微,著力于人性的闡發,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回歸個體生命的體驗是歷史背景下的一種選擇,是親和觀眾,樹立新的歷史觀念的一種方式。沿著這一方向,“第四代”的電影語言,不僅在技巧上接受了“閃回”、“逐格拍攝”、“時空交錯”、“鏡頭內變焦”和“長鏡頭”等等的誘惑,而且在題材、敘事手法和整體風格的選擇上交相輝映,各有千秋。
“第四代”的風景被紀實美學的氛圍空間包圍。代表作品有張暖忻的《沙鷗》、鄭洞天的《鄰居》、丁蔭楠的《逆光》、顏學恕的《野山》、吳天明的《人生》和《老井》、謝飛的《本命年》和《香魂女》,以及胡炳榴的《安居》等等。這些作品穿越了20世紀的后20年,直21世紀的現實。現實生活是他們的起點,但不是他們的歸宿。從鄉村到城市,現實的進程和變化是他們影片的中心,變化是他們不斷的追求。
“第四代”的風景和詩化電影并肩前行。以吳貽弓的《城南舊事》發端,胡炳榴的《鄉音》、張暖忻的《青春祭》、丁蔭楠的《孫中山》、黃蜀芹的《人·鬼·情》、王好為的《哦,香雪》、滕文驥的《黃河謠》、以及謝飛的《黑駿馬》等等緊隨其后。這些作品合力詩化了中國電影的銀幕空間,至今影響彌遠。詩化電影帶來的是淡淡的情緒,是延留給觀眾的深長的回味。詩意的空間賦予電影更多的承載能力,它與紀實美學追求相互融合,帶來的是電影本體上的革命。
“第四代”的風景里有兩個特別需要關注:一是特別的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這類電影包括楊光遠和翟俊杰的《血戰臺兒莊》、李前寬和肖桂云的《開國大典》、丁蔭楠的《周恩來》,以及韋廉、景穆逵的《大決戰》和《大進軍》等。史詩性是這類選題前定的特征,導演的功力在于他們做到了讓這些大事件、大人物很輕易地被觀眾接受。二是特別的群體——一群女導演。她們是一批女中豪杰。這里有“第四代”美學理論的倡導者張暖忻,她的創作橫跨紀實和詩化兩個空間;有女性電影的代表人物黃蜀芹,一直在人生終極關懷的問題上用電影思索的敏感者;有幾乎每一部作品都要換一個題材的王好為,在承繼中國傳統;還有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紅衣少女》的導演陸小雅,等等。因為是女性,所以她們是“第四代”里名副其實的亮麗風景。
編輯:鄧京荊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