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電影的歷史反思
有些事,一定要經歷過才能體味其中的真義。看謝晉的電影,如果不曾經歷過那些社會動蕩,也很難理解深刻。他總是在講述一個曲折的故事,同時能夠引發你對某種社會現象以及人的某種精神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無時不見反思,無時不顯深刻。但,上至陽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上至老叟,下至孩童,大家又都能看得懂,每個人都能從中聯系自己的閱歷汲取屬于自己的養分。
他永遠地離開了光影斑斕的電影世界,卻為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凝重、洗練的影像風格背后,表達的是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
《天云山傳奇》是謝晉電影走出困惑開始反思歷史的轉折。該片是第一部以“反右”擴大化為題材的影片,難得地將一段敏感歷史真實再現于銀幕,影片大膽、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們被錯誤地劃為右派這一時代悲劇。通過這個故事,從政治、倫理、道德的角分析歷史教訓,探討悲劇產生的根源。影片著重刻畫羅群和圍繞他的幾個女性的不同性格,人物的個性、情感變化與政治風云、社會矛盾、歷史發展融合在一起。影片在當時引起了極的反響,并非只是討論影片本身,而是從多個方面走出困惑,反思歷史。
同樣類型的電影還有后來的《牧馬人》、《芙蓉鎮》等。《牧馬人》完成的那個年代,出國熱剛剛興起,國內資源匱乏,剛走出高壓政治環境的人們被國外的優越環境誘惑。雖然不能出國就是對祖國的背叛,但《牧馬人》仍希望人們不要忘記貧窮但是“根”所在的祖國。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門剛剛打開,興起了第一次出國熱,許多人到了海外后不再回國。而《牧人》中的許靈均,卻放棄了去美國繼承遺產的機會,回到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區,原是他對妻兒、對鄉親、對祖國那種割舍不下的愛。影片的現實意義到今天也沒有過時。同時,片用純熟的電影語言展現出古老的牧區與現代的城市的文化差別,但兩種文化又不是相互沖的,這在當時的中國電影中,是絕無僅有的。
謝晉過去的作品不斷地對時代進行反思,《天山傳奇》和《牧馬人》等作品的社會效應也是空前的。《天云山傳奇》是第一聲吶喊,《芙蓉鎮》更是被視為謝晉的“巔峰之作”。《天云山傳奇》批判和反思極“左”思潮對廣大普通人的戕害;《芙蓉鎮》則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場浩劫是如何以階級的名義,煽動起人內心深處罪惡和仇恨。胡玉音和秦書田在滂沱大雨的批斗大會上生離死別,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道盡了良知未泯的人們多少辛酸和悲憤。
同樣是反映極左思想對人的迫害,《芙蓉鎮》卻比謝晉的前作《天云山傳奇》和《牧馬人》要深刻得多,如果說《牧馬人》是一個唯美的愛情童話,那《芙蓉鎮》就是一則殘酷的現實寓言。影片中所描繪的那個年代,人性的自由遭到了極大的摧殘。僅僅因為在別人婚禮上即興創作了一首歌曲而被打成右派,秦書田可謂冤枉到家了;“米豆腐西施”胡玉音憑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蓋了新房,卻遭到了李國香、王秋赦的妒忌,兩人竟打著“階級斗爭”的幌子無恥地剝奪了她的勞動成果,還將她劃為新富農階級,從而造成了其丈夫黎桂桂的自殺以及谷燕山、黎滿庚的撤職處分。這種簡單粗暴的階級劃分,簡直毫無人權人性可言,造成的結果是,真正靠勤勞致富的人被打壓了,反倒那些好吃懶做,業務能力低下的人憑借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投機取巧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芙蓉鎮的故事是當時中國政治大環境下的一個縮影,《芙蓉鎮》影片講述了幾個普通人在“文革”前后十幾年間的變化,并借這些人物的命運,探討了“極左”思潮的淵源以及對人的影響,進而反思歷史。《芙蓉鎮》對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可以說影響深遠,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謝晉的作品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情懷顯露無遺,對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貫穿始終。更重要的是,謝晉不是只追求自我表述、自我闡發的小眾藝術家,他的電影總能獲得最廣泛觀眾的喜愛,捕捉住最關乎當下人痛癢的題材,同時用電影的語言提出自己的洞見。
看謝晉的電影,你就會發現他的電影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發展最真實的記憶。觀眾不僅能很快被電影所感染,甚至能在銀幕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電影始終與老百姓的生活血肉相連,而且更多了一種凝重,多了一分反思。看別人的電影是享受,而看謝晉的電影卻是感受,感受生活,感受國家和社會的變遷。
謝晉的電影能成為永恒,是因為他的電影都有強大的生命力,并讓人回味無窮。這些電影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今天的觀眾還是津津樂道,如同醇酒,日子越長越芳香無比。
編輯:鄧京荊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