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翻拍的侯永祿遺照(6月19日拍攝)。新華社記者 儲國強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侯永祿是陜西省合陽縣路井鎮路一村五組一位普通農民。從1940年起,他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到2004年3月。30多本共200多萬字的日記,記錄著家長里短、政策變化,特別是土地制度每一次變化帶給農民的深刻記憶。2005年侯永祿去世。
近日,記者來到路井鎮路一村,和侯永祿的老伴、今年78歲的趙菊蘭,仍在家務農的女兒侯西玲,在西安一家研究院工作的小兒子侯爭勝一起在他們家的老屋院中,翻看日記,回憶往事,仿佛踩著農村前行的腳印,看到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等不同時期農村的興衰變化,深刻感受到這樣一個樸素的真理:順應億萬農民的選擇,尊重農民的土地權利,則農村興,百業舉,人心順。
“土改時,看到寫著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間地頭時,一些人禁不住熱淚滿面”
路一村,1465口人,麥田、瓜地、蘋果園、奶牛棚綴落其間,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傳統農區村落。侯永祿家的院落,一溜高檐青磚大瓦房,小院里兩叢鮮花怒放,洋溢著安謐幸福的生活氣息。為了幫助回憶60年前的往事,趙菊蘭叫來村里的老人侯丙新,他是侯永祿的小學同學,今年82歲。他說:“農村的巨變是從解放后的土改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