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中的袁隆平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2001年2月1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暖意融融。黨中央、國務院在這里隆重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鮮花和掌聲中,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7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從江澤民主席手中接過了獎狀和證書。他和吳文俊院士一樣,獲得500萬元的國家重獎。
2007年4月29日,77歲的袁隆平飛抵萬里之外的大洋彼岸的華盛頓,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出發前,他的腰痛又犯了,“為了中國人的榮譽,我無論如何也要去美國!”忍住劇痛,準時登機。
前者是黨和人民的贊譽褒獎,后者是國際學界的由衷敬佩。這位具有湖湘文化濃重傳奇色彩的老人,舉止之間,人淡如菊。
采訪中,袁隆平很風趣地說:“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我現在是77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理,20歲的肌肉。我想再研究10年,一系法雜交稻肯定能成功,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雄雞一聲天下白
1953年8月,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在國家統一分配的號令下,他來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平時擔負著三門課的教學任務。就在這個湖南有名的窮鄉僻壤,袁隆平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從事農業科研的18個春秋。
1960年,來勢兇猛的大饑荒,像洪水猛獸一樣席卷著神州大地。
這時候,西方的生物學已經進入分子時代,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和美國科學家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已經在生產效果上獲得明顯效果,克里克利還利用分子在生物學上獲得了諾貝爾獎,事實上,這與蘇聯專家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理論是針鋒相對的觀點,在政治壓倒一切,籠罩中國大地的年代,孟德爾、摩爾根理所當然被當成了“歪門邪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墨西哥等利用孟德爾、摩爾根遺傳理論研制成功的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等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產,只有水稻的雜交優勢利用技術尚卻一直止步不前。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年輕的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決然摒棄米秋林、李森科無性雜交理論,投入了摩爾根遺傳學的懷抱,向雜交水稻進軍。
這年7月的一天課后,像往常一樣,袁隆平來到學校試驗田察看,突然,一株形態特異的水稻植株進入了他的視線。這只植株在稻田里儼然是“鶴立雞群”,株型優異,穗大粒多,格外顯眼。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上年發現的“鶴立雞群”的水稻種播在試驗田里,以為它們會長成植株壯碩、穗大粒多的下一代。不久,秧苗長高了,但參差不齊,成熟很不一致,且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趕上了它們的前代。這正是遺傳學上講的分離現象。
袁隆平猛然醒悟到,“從遺傳學的分離規律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現在,它的第二代既然發生了分離,那么,去年發現的“鶴立雞群”的稻株,就可以斷定是一株“天然雜交稻”!想到這里,他又返回田間,再一次來到出現分離的那些水稻植株的試驗田里,仔細地作了記載,反復統計運算,證明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既然去年那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長勢這么好,就充分證明了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種優勢現象;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出其中的規律,就一定能夠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那么,也就一定能夠將這種雜種優勢應用到生產上,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量!
人體的靈性、悟性,是生命力在體內燃燒的一種反應。
袁隆平笑了,幾乎高興得跳了起來,兩年時間終于獲得了這一寶貴的啟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