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被人們稱為“橡膠奇人”的海南橡膠研究專家鄭學勤教授,如今已是79歲高齡。他1952年就來到海南參與創建“華南熱作兩院”(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工作,見證和推動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從無到有到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
我國曾是一個“無膠國”,國防、經濟建設需要的橡膠全部依賴進口。新中國成立初期,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和戰略物資禁運,中央政府做出“創建屬于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決定。當時,數十萬大軍來到海南墾荒植膠。
然而,西方生物界權威認定:在北半球,巴西三葉橡膠樹絕不能越過北緯17度線生存,為突破西方生物界權威們劃定的“禁區”,一大批專家、科技人員、大學生義無反顧地來到祖國南疆,和廣大農墾人一起,開始了一場為新中國橡膠事業奮斗的綠色征程。
鄭學勤就是這其中一位。當時,年僅23歲的鄭學勤剛從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他聽從黨的召喚,只身來到荒涼的海南儋縣(今儋州市),和數百名專家學者一道,參與到墾荒植膠的大行動中。
回想當年的情景,一切都還歷歷在目——荒涼可怖,人跡罕至……為墾荒種植,他們常常穿梭于密林之中,風餐露宿,日曬雨淋,手握砍刀披荊斬棘開路;挑著擔子進山,爬到樹上授粉;支著鐵鍋煮水給試管消毒;毒蛇、猛獸、疾病也嚴重威脅著大家的生命安全。
困難沒有消磨橡膠科研人員的意志,沒有泯滅他們攻克科研難關的激情。鄭學勤運用他在北大學習的遺傳育種知識,矢志不移地在第一線參與橡膠樹遺傳改良的研究。
“要實現橡膠在北緯18度生長、高產,必須找到適合華南地區環境的高產品種?!编崒W勤說,當時在海南零星種植橡膠實生樹年平均畝產干膠只有25公斤,產膠水平極低。
鄭學勤一次又一次地深入膠林,從實生樹中選擇單株產量高、并具有遺傳性的母樹。一頂帳篷、一塊油布、一把雨傘、一袋干糧,伴隨著他度過無數個勘察橡膠宜林地和選育良種的艱苦歲月。
可由于橡膠產業所需要的產品是橡膠樹次生代謝產物的膠乳,而不是生殖系統的花、果、種子,其高產性狀往往不遺傳。這意味著鄭學勤等橡膠專家們頭十年的研究被證明是“假命題”!也就是說,他們從海南當時已有的64萬株橡膠實生樹中優選出比平均產量高2倍的母樹,經芽接繁殖成無性系后試種,平均產膠量只提高了6%,而不是2倍。
“失敗并不可怕,人生就是持續地拼搏!”鄭學勤等人沒有氣餒??M繞在他心頭的是一個信念:國不可一日無膠,無膠則無國防,無膠則無國威,一定要把橡膠的優良品種找出來。
在第二階段的遺傳改良研究任務中,研究組采用了以優良橡膠無性系為親本,進行大規模雜交育種的策略,測定無性系親本的特殊配合率,優選出一批特優良無性系親本種質,和引進的許多種質一起發送到植膠區的20個試驗點進一步鑒定它們的產膠能力,抗風和抗寒能力。
經過24次強臺風考驗、8次強寒潮侵襲和多年系統割膠鑒定,與此同時,不斷優選雜交,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終于選育出7個抗風、抗寒、高產優良品種。實踐證明,這些品種年平均畝產干膠由25公斤提高到75至120公斤,產膠遺傳能力從6%提高到200%至300%。
優良品種的發現使得我國橡膠年產量的成倍提高。到2004年,我國已從一個無膠國躍升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膠生產國,每年生產干膠達59萬噸,吸引了數百萬農民就業。
編輯:鄧京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