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發展,理念確立殊為不易
忽視環境保護的經濟增長,注定是無法持續的增長。人與自然關系的長期緊張和對立,使早已潛藏的矛盾終于激化,具體表現就是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的出現、自然災害的增多,以及公共環境事件的集中爆發。這是大自然的報復,也是人們自釀的苦果。當這一切開始阻礙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時候,執政理念的調整就迫在眉睫了。
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尤其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表明中央開始注意到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和人口等的協調問題。21世紀初,在深刻總結20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并充分吸取國外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新理念。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建立,環境保護被提升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這無疑是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刻反省后的產物。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從僅僅運用環保技術去治污,到制定經濟政策去遏制污染,直到從國家政治層面去全面調整發展模式,可謂產生了質的進步。盡管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仍在加劇,但是至少從理念上來說,我們已經回到了正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軌道。
思想的進步總是在經歷無數的曲折之后才能獲得。回顧60年的歷史,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走過了太長的彎路。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就針對環保工作做了30多次講話,并在1973年召開了新中國第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他曾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現環境污染的情況。
60年彈指一揮間,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全民環保”時代,政府、企業、公眾對環保不但抱有高度的共識,而且正在走向一致的行動。政府在今明兩年將投資21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工程;環保部門的權責不斷加強,對環境影響評價不過關的大型項目屢出重拳;各類企業的環保意識趨向自覺,環保產業自身也達到了數千億元級別的規模;民間環保組織如雨后春筍,成員超過30萬人。特別是公眾環保意識大幅提高,最近一項媒體調查顯示,超過90%的民眾愿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緩解環境危機。
中國仍需將“環保革命”進行到底
如果說,60年來我們在環保領域經歷了一場理念的革命,當今的中國仍需以實際行動將“環保革命”進行到底。
環境問題形勢迫人,容不得半點懈怠和拖延。據《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09)》披露,在內陸河湖污染未見明顯好轉的同時,我國近海海洋污染總體形勢也很嚴峻,大部分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嚴重;頻發的農業污染事件為我國經濟和農民的財產造成很大損失;城市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已成痼疾,而噪聲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新問題也開始在城市中顯露……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認為,環境問題從壞向好的轉化是一個過程,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這一轉化過程是緩慢的,還可能會有反復。
6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環保工作已經走到了一個關節點,能否徹底改變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就看我們這幾年的作為。顯然,光有理念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要加大對環保工作的投入,也需要徹底改變環保工作中的體制性弊端。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制定了大量環保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執行層面卻軟弱無力,尤其是地方的環保工作,基本受制于發展GDP的剛性要求,監督、制約作用無從體現。這一方面有國家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問題,也有經濟、政治利益驅使,干部政績考核體制的問題。改變這一困局,就必須深化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更需要擴大環保工作的公眾參與。環境問題的無處不在,使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獨木難支,必須依靠最廣泛的社會參與。當前,公眾參與環保仍然存在許多障礙,包括民間環保組織的注冊難、開展活動難,民間環?;顒尤鄙俜龀郑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新的思路,大的決心。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未來的人們在凝視著我們,永遠的家園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記者 王新亞)